0757-82532110

色釉料:市场群雄混战,亟待提升集中度

陶瓷信息网2019-12-19 16:00:00

陶瓷信息 | 当前国内色釉料企业基本上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多达上千家,呈现“小、散、混、乱”的发展格局。

经过20余年的阔步发展,中国陶瓷色釉料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完全具备自主、全面发展色釉料的基础条件,并形成了成熟、完善的产品体系,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建筑陶瓷企业的生产需要,并开始出口海外,同时在东南亚市场还形成了一定优势。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就色釉料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国内与国际水平相差并不大,在某些色釉料的开发应用上甚至强于国外,比如近些年红遍全行业的全抛釉与大理石釉,国内都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尽管如此,中国色釉料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品的稳定性和产业集中度都待加强。”


发展逐步回归理性

众多色釉料行业人士向陶瓷信息记者表示,尽管这两年涌现出一批厚抛釉、金刚釉等热门产品,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并不算新品,“只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但从产业发展格局和企业发展理念方面来看,色釉料行业均已取得了较大进步。

伴随着国内一些知名陶企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日益严苛,倒逼色釉料企业提升产品的标准性与稳定性,并同步要求其供应商亦提升产品品质,整个色釉料产业链发展开始逐步呈现良性状态。据介绍,国内少数陶瓷生产厂家及出口渠道,对原料采购及品管要求极其严格,原料品质稍有偏差便会被要求退货,虽然色釉料企业和这类厂家合作非常辛苦,但也相互促进着产品品质的进步提升。

有行业人士介绍,过去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在低投资、技术含量不高、环保要求不严的条件下,色釉料企业在全国各大陶瓷产区遍地开花,呈现一片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一些小型色釉料企业凭借“几个炉子,几个搅拌机”的简易设备就可以生产,但现在这种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受国产墨水普及的冲击,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实力弱、产品质量粗糙的色釉料企业开始被淘汰出局。

远大制釉总经理彭湘晖将色釉料行业当前的竞争形势比喻为“战国中期”。“现在正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一批忽视产品品质和严重依赖关系客户存活的色釉料企业正在逐步遭遇淘汰。”在彭湘晖看来,这样的企业本身竞争力较弱,其严重依赖“关系”,甚至是回扣的模式,亦造成企业的经营成本偏高。

“群雄混战”的局面,也加速推进一些色釉料企业转行,并促使更多的企业开始回归本源,用产品说话。近些年一些鲜活的案例充分证明,粗放发展并盲目扩张规模的色釉料企业均面临着或大或小的经营危机。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追求品质开始成为部分色釉料企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与此同时,据色釉料行业人士介绍,对比过去,色釉料企业相互之间各自为战,少有来往,但现在开始更注重行业交流和抱团发展,共同探讨发展方向和约定行业发展标准。这些均为色釉料行业近两年来的显著进步。


暴露的问题依旧突出

虽然国内陶瓷色釉料产业发展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较大的问题。

“对比国外,国内色釉料规范化、精致化欠缺,质量波动较大等问题仍旧突出。”有业内人士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在技术方面,国内的产品注重价廉物美,尤其是一些小型供应商只要能卖出去,能赚钱就行,而国外以质感、质量为重;第二个方面是成本和价格战;第三是国内的原材料没有规范化、标准化。

这些造成国产色釉料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偏弱,附加值偏低。有一组进出口数据直接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2010年我国各种陶瓷色釉料出口20.6万吨,出口金额1.62亿美元。出口平均单价仅790美元/每吨(折合每吨人民币5290多元);而进口各种陶瓷色釉料1.9万吨,进口金额7899万美元,平均单价4157美元/每吨,是陶瓷色釉料出口平均单价的五倍多,时至今日,这样的价格悬殊仍旧较大。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色釉料企业产品出口的恶性竞争,实际上我国色釉料产品品种齐全,中国色釉料企业很多产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行业的自律不够、竞争过度,导致我国色釉料出口价格过低。

与此同时,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的滞后,也成为制约我国色釉料产业发展的阻力。从现阶段来看,国内色釉料企业基本上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追求“短、平、快”的发展模式,产品研发大多以抄袭模仿为主,缺乏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过,也有人士指出,这是中国国情和国内色釉料产业的发展环境造成,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创新投入与收益产出难成正比,导致很多企业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源进行研发创新,反而抄袭模仿成本低廉,更受企业青睐。

此外,在与陶企的合作过程中,大多数陶瓷色釉料企业过于看重短期利益,缺少全面服务意识,而陶瓷企业一味追求购买更低价、付款条件更优惠的色釉料及原辅材料,没有将陶瓷色釉料企业视为真正的新产品开发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

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色釉料行业受陶企押款制约太过严重,付款周期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甚至更久,导致色釉料企业生存过于痛苦。有色釉料企业表示,现在有些陶企毫无诚信可言,拖欠供应款几乎到了“耍赖”的地步,不仅一拖再拖,甚至有时候还会以质量问题为由百般刁难,妄图赖掉供应货款。

这些“畸形”现象均严重阻碍着国内色釉料行业做大做强。


低集中度、出口人才匮乏成掣肘

中国陶瓷色釉料产业和意大利、西班牙等强国相比有哪些差距?远大制釉总经理彭湘晖认为,最大的差距是企业规模与体量的差距,国外最大的色釉料企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人民币,而中国最大的色釉料企业仅有寥寥几个亿的产值规模,这种差距之大是数量级的。同时,中国最大的瓷砖生产企业和最大的陶机装备企业,虽与国际最高水平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算太大。

“如果一家企业规模不大,那么它的实力也不会太强。”彭湘晖表示,欧洲国家陶瓷色釉料产业的发达和强大,主要原因是产业高度集中,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而中国的色釉料企业多达上千家,并且大部分生产相同的产品,呈现“小、散、混、乱”的发展格局,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随着一些企业的淘汰出局,未来色釉料行业的集中度肯定会越来越高。”在彭湘晖看来,未来色釉料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整合的方式提高集中度。而后会出现“二八定律”,20%的企业占据8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80%做一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

另一方面,中国色釉料产业的做大做强,亦需进一步扩大出口市场份额,但当前大部分色釉料企业对于出口,均是坐等客户上门,并没有完整的出口推广计划。同时,出口人才的极度匮乏,也限制了中国色釉料产品的出口。“现在国外很多地区陶瓷产业快速发展,而且中国色釉料产品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囿于既懂英语,又懂技术的出口人才的匮乏,导致很难“走出去”。

彭湘晖认为,未来中国色釉料行业发展需要提高行业集中度,走出一条先大后强的路子,同时企业之间需要从竞争走向联合,进行配套、互补性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但从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色釉料企业盲目求大并不现实,更需要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对于规模化发展,可在行业发展形势良性后徐徐图之。(操儒冰)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