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当前,陶瓷行业正经历着年中大停窑的困境与煎熬,大量陶企、经销商、供应商都徘徊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不知前路何在? 面对这样的情形,有人悲观地哀叹:陶瓷行业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人乐观地预言:机遇藏在危机中,行业大洗牌,正是新生力量崛起的好机会。 悲观者所描绘的情景冰冷而又“正确”,地产退潮,需求萎缩、价格战惨烈,行业正面临着残酷的淘汰赛,至少一半的企业、生产线和从业者将离开这个行业。他们的判断精准而又正确,却又如同一幅沉重的枷锁,让无数陶瓷人在焦虑与迷惘中不知所措。 然而,在这个被普遍定义为传统、没落的传统行业,并非没有亮点和生机。一批眼光独到、行动果敢的陶瓷人正信心满怀地逆流而上,书写着快速崛起的增长奇迹。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这一生存法则的生动诠释:洞察寒冬是智慧,而在寒冬中仍然坚定信念,奋力前行,才是胜利者的不二选择。
悲观者的判断虽然正确,却也狭隘。他们将产量腰斩、业绩下滑的根源,归咎于不可抗拒的外部环境。这种归因逻辑简单直接,而且极具传染性,最终在行业内蔓延成一股集体性的颓废和无力感,让越来越多的行业同仁陷入“行动瘫痪”的困境当中—— 一是“躺平”心态蔓延。 既然大环境如此恶劣,努力似乎徒劳,不如静待市场回暖。这种消极等待的心态,使得部分企业主动放弃了在寒冬中强身健体、调整姿态的机会。 二是“借口文化”滋生。“市场太冷清”“竞品价格低”“对手产品新”等成为业绩不好的万能挡箭牌,为自己的平庸和懈怠寻找借口。 三是错失调整窗口期。行业深度洗牌的过程,恰恰是淘汰落后产能、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时期。悲观者因恐惧而裹足不前,往往错过了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最佳时间窗口,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当危机持续深化,那些仅仅停留在“正确”认知层面而缺乏有效行动的企业,如同温水中的青蛙,在焦虑与迷惘中逐渐失去活力,最终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悲观,止步于认知,却无法带来任何破局的希望。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与悲观者归咎于外部环境不同,乐观者深刻理解一个朴素的真理:“难”是当下行业的普遍困境,而非独属自己的厄运。他们拒绝将“难”作为不作为的借口,而是视其为转型升级、磨砺意志的必备功课。当然,这种“乐观”绝非盲目,而是建立在清醒认知基础上的战略定力与强大执行力。其成功的密码,在于双轮驱动的行动哲学,即深刻的向内自省与积极的向外开拓。 那些断臂求生的管理者深知,在产能极度过剩、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中,同质化的价格战就是一场慢性自杀。他们果断砍掉低效、无利润的冗余产品线,停窑限产,缩减SKU,将资源聚焦于高附加值、强设计感、功能创新的核心产品。 市场竞争,不仅拼质量、拼价格,更拼效率。那些积极的应对者正通过精益管理,在内卷中快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比如将数字化深度赋能于采购、生产、仓储、物流、销售、服务等全链条。通过ERP、CRM系统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利用大数据精准预测市场,指导柔性生产;运用智能排产和物流系统,快速交付,降低运营成本等。 陶企难,供应商更难。没有优质、稳定的供应商,陶企可持续发展将是一句空话。面对困境,越来越多的陶企选择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成本波动,提升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性价比,以抱团发展的姿态,抵御市场风险。 面对冷清的市场,单纯地卷价格,自然看不到希望,但从客户需求出发就会发现,整个行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头部陶企纷纷开启整体交付,将服务从单纯的售后保障,前置到售前咨询、售中配合、售后跟踪等全过程,形成不可替代的服务闭环和客户黏性。 增量市场势微,存量市场却庞大无比,旧改、重装、农村市场天地广阔;传统渠道没落,整装、新零售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占比增长明显;宽窑大线面临停产压力,小窑精烧、柔性生产却能灵活应对客户需求…… 市场下行,前路迷惘。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洗牌,正毫不留情地淘汰着那些固守旧梦、消极等待、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伪成功者”。同时,它也慷慨地为那些认清现实却又不屈服于现实,以乐观为精神底色、以行动为破局利刃的锐意革新者预留了上升的阶梯,甚至重塑行业格局的机遇。 无论是陶企老板、供应商、经销商,还是行业打工者,都需要彻底摒弃毫无意义的抱怨与自我麻痹,将悲观转化为乐观,将抱怨转化为建议,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穿越行业周期的至暗时刻,最终在这场残酷的洗牌中,淬炼成真正的赢家。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7-25
07-25
07-25
07-24
07-24
07-24
07-24
07-24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