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去产能,反内卷,稳增长”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主基调,也是陶瓷行业的主旋律。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工厂、窑炉、新品、花色,还有人员、品牌、卖场、展会、媒体、协会等。 这当中,停窑限产,淘汰落后产能是关键所在,除此之外,还要把握好品类、规格、花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 走进任何一家大型陶瓷企业的展厅,目光所及,品类之丰、规格之杂、花色之繁,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无数企业奉行“大而全”的产品策略,豪言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渠道的任何需求。 然而,冰冷而又残酷的一个个数据告诉你,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生产的所谓“新品”,很大一部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在仓库的角落里落满灰尘,无人问津;真正支撑企业利润的,仍然是那些在传统品类和经典规格与花色之上持续迭代、升级的产品。靠庞大产品线构筑的虚幻城堡,终归是由代价堆砌而成。 多品类、多规格、多花色的产品矩阵,看似拓宽了品牌护城河,实则处处都是吞噬利润的暗礁。产品线大幅扩张,首先带来的是运营成本的急剧上升。模具定制、小样试产、转产调试、新品上样……样样耗费惊人。当“新品”沦为仓库角落的滞销品时,研发经费便成了纯粹的沉没成本。 其次,庞杂的产品体系使供应链开支陡增。原料采购、计划排产、成品库存,每一个环节都因品种繁多而变得脆弱不堪,库存周转变慢,资金效率低下,长库龄产品成为常态。再次,经销商面对源源不断的品类、规格和花色也束手无策——展陈空间有限,培训导购困难,市场推广资源被无限稀释。产品线的“加法”,最终演变成企业运营效率的“减法”。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更深的悖论在于,企业殚精竭虑开发的无数“新品”,消费者却未必领情。普通家庭装修,空间功能明确,主流规格和经典花色才是实用之选。设计师在追求艺术表达时,同样深知过于繁杂、难以匹配的产品反而成了掣肘。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些年陶企投入重金开发的瓷抛砖,最终销声匿迹;2023年秋季火爆的1200×1200方块瓷砖,同样折戟沉沙。与此同时,行业内一家专注于大理石瓷砖研发生产的企业,却靠着单一品类,成为大家公认的高端品牌,攫取着最丰厚的品牌溢价。 有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企业70%以上的销量和利润,往往来源于30%左右的核心常规产品。抛釉砖、仿古砖、木纹砖仍然是当前最畅销的品类;800×800、750×1500、600×1200、400×800,依然是市场占比最高的规格。那些耗费巨资研发的“新奇特”产品,很大一部分如流星般闪过,并未能成为市场主流。当创新变成企业一厢情愿的“自嗨”,其价值便已大打折扣。 瓷砖企业要扭转当下的亏损局面,除了停窑限产,还需要轻装上阵,来一场“三减”革命,即减品类、减规格、减花色。这绝非保守与退缩,而是聚焦于核心优势的生存进化。 企业需从动辄数千上万的SKU中抽身,深入分析过往销售数据、利润贡献和市场需求,精准识别并保留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现金牛”产品。果断淘汰那些长期滞销、投入产出严重失衡的品类与规格,将资源从鸡肋产品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经典花色的工艺迭代与性能提升,在质感、光感、应用效果上追求极致,通过打造爆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许多企业对开发新品有着严格的目标和计划,却对定期淘汰滞销产品缺乏相应的制度和举措,导致企业SKU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企业的负担。当然,市场需求是多元的,任何品类、规格与花色,都不乏有人买单,但企业必须明白,这些产品值不值得去做?不要总想着用更宽的产品线去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而是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用最少的SKU,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三减”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供应链因产品精简而更加敏捷,库存周转加速,资金压力骤减。资源得以集中投向核心产品,无论是品质控制、降本增效,还是精准营销、渠道服务,都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度优化。 当企业不再被海量滞销品拖累,便有余力投入真正的创新——在核心产品基础上发展配套体系,在色彩、质感、性能等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维度上深入研究,构建难以复制的独特价值。 去芜存精,以少博多,是瓷砖产品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必然趋势。当企业从盲目扩张的迷梦中清醒,果断挥别那些无效的“加法”,将资源凝聚于真正创造价值的核心产品,才能锻造出不可撼动的竞争力。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当下的陶瓷行业,由于低价竞争,正处于大面积亏损的“失血期”,而这套减品类、减规格、减花色的瘦身战法,无疑是陶企渡过行业冰冷期的有效举措。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