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过去几年,“广东制造,假一赔十”宛如一场飓风,剧烈搅动着瓷砖市场,一时间“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的宣传语铺天盖地。它最初由一些贴牌商、租赁商提出,在新媒体平台的助推下,声势愈发浩大,并深刻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行业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众多陶企纷纷跟风,将其作为重要的营销卖点。 但到了2025年,不少陶瓷人深刻感受到,“广东制造,假一赔十”这一曾经风靡的口号的热度似乎正在下降,其市场声量和实际效力呈现“降温”之势。比如,短视频平台上,“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的话题热度明显不及前两年。 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这种变化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自然规律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高潮过后都会退热,一个话题热度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其次,今年的瓷砖市场继续缩量,消费需求不旺,靠“广东制造,假一赔十”也卖不动……这些都是“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热度降温的原因。 陶Sir综合各方观点,总结而言,“广东制造,假一赔十”没前两年那么火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原 因 01 “广东制造,假一赔十” 已铺天盖地,真假难辨 广东作为我国陶瓷行业的重要产区,长期以来凭借先进的技术、成熟的产业链以及严格的质量把控,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广东制造,假一赔十”八个字横空出世以后,一句口号代言了整个广东产区,亦对其它产区造成了影响和冲击。 这两年,市场本来就不景气,生意难做,部分客户受网络影响点名要“广东砖”,其它产区的陶瓷企业也开始琢磨这个 “套路”,不想跟风也得跟。这股风气愈演愈烈,许多广东以外的陶瓷厂也开始生产 “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瓷砖,已致真假难辨! 一些广东周边区域的企业,只是把冷加工环节放在佛山,就号称自己是“广东制造”,更多的“广东制造”,则连装都不装一下,直接把其它产区生产的产品打上“广东制造”的标签。如果有机会进入一些外产区企业的生产车间或仓库,就会发现这里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广东制造,假一赔十”。 例如,2025年5月,广西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对当地一陶瓷厂伪造产品产地的违法行为作出处罚,该公司一批瓷砖外包装标注“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等字样,却无法提供相关产地信息和凭证,最终被没收违法产品、违法所得,并被处以罚款。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原 因 02 “广东制造,假一赔十” 质量参差不齐,翻车不少 “广东制造,假一赔十”是商家对瓷砖产地的承诺,并不是对瓷砖品质的承诺,再加之最近两年行业内卷,瓷砖品质下滑明显,许多消费者买到的“广东制造,假一赔十”质量一般。正因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营销概念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对其信任度有所降低。 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打着“广东制造,假一赔十”旗号,实际品质却参差不齐的产品,消费者在购买后常遭遇质量问题,如出现辊棒印、水波纹等瑕疵,维权又困难重重,使得这一口号公信力有所丧失。 例如,有消费者花费高价购买宣称“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的瓷砖,铺设后却发现瓷砖表面存在明显瑕疵,找商家维权时,却因商家各种推诿以及鉴定程序复杂而难以获得赔偿。在一些消费者维权平台上,关于“广东制造”瓷砖质量问题的投诉屡见不鲜,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这一宣传的不信任感。 原 因 03 市场缩量, “广东制造,假一赔十”也卖不动 行业产能利用率仅有50%左右,库存积压严重,部分陶企开年降价两次仍难消化库存,出现了“降价也卖不动”的普遍现象。同时,到了年中,部分陶企被迫停窑减产,全行业的停窑率持续攀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陶瓷企业即使搬出曾经的“王牌”——“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的宣传,产品依旧难逃“卖不动”的尴尬。2025年瓷砖市场的困境,已经不再是简单降价或产地营销就能解决的,整个行业正经历一场由供需失衡、信任危机与消费理性化共同推动的深度洗牌,这也使得部分陶企或经销商对“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的追捧力度有所减弱。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原 因 04 瓷砖“产地论” 反击声浪越来越大 2025年以来,在互联网平台上,对“产地论”的反击声浪正持续扩大。这种反击并非单一群体的发声,而是行业协会、理性企业、消费群体及其他产区共同形成的合力,背后折射出瓷砖行业对“产地论”的反思与对价值竞争的呼唤。 例如,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官方公众号在6月10日发布《破“产地”枷锁,立“标准”新章: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突围之路》一文旗帜鲜明地指出,品质核心在“标准”,而非“产地”。 此外,还有其它行业协会、行业公知、主流企业通过公开渠道或短视频反击“产地炒作”,明确指出“产地与品质无必然关联”,点名批评“假一赔十”类宣传存在“产地绑架品质”的误导性。 其它产区企业亦用实力打破“产地神话”。江西某陶企研发的“超耐磨岩板”通过权威检测,耐磨转数达6000转。也有产区陶企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窑炉是进口设备,工程师团队来自广东,凭什么要被‘非广东产’的标签限制?”这些案例证明,直接动摇了“产地论”的理论根基。 原 因 05 消费者认知升级 某家居调研显示,2025年消费者选购瓷砖时,“产地”权重已从2022年的35%降至12%,而“检测报告”“品牌口碑”“使用案例”权重分别升至28%、25%、20%。北京消费者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对比广东产普通瓷砖与浙江产抗菌瓷砖后,选择了后者,“孩子刚学走路,抗菌功能比产地重要得多”。 其次,网络信息透明化使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产地≠品质”,转而关注产品参数(如规格、花色、功能性)和品牌服务。部分消费者在选购时,更倾向于查看第三方检测报告、品牌口碑数据,或是通过 VR 展厅体验铺贴效果,而非轻信包装上的产地标注。 结 语: 瓷砖单一产地承诺吸引力下降 瓷砖分级新国标或颠覆“产地论” 总体来看,2025年的瓷砖市场,单一产地承诺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但“广东制造,假一赔十”依旧是市场上的有力“武器”,消费者对瓷砖品质高度关注,“广东制造”在消费者心智中仍是优质与可靠的代名词,这使得该口号仍有市场,商家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一营销手段。特别是在低端市场,“广东砖”依旧是中小企业和贴牌商依赖的获客亮点。 另一方面,陶瓷砖分级的新国标已于2025年5月30日发布,将自2025年12月1日起实施,预计将对瓷砖“产地论”产生重要影响。 有行业人士指出,陶瓷砖分级新标准出台,以后卖瓷砖,除了认品牌,只需要认5A、4A、3A就行。就像普通消费者装修买板材,搞不懂颗粒板、密度板、多层实木板的区别,只需要认准Enf级、E0级、E1级。在新的分级标准实施、推广后,非广东陶瓷企业和广东陶瓷企业,有机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