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市场寒意逼人,价格不断触底,利润空间几近消失……在重重压力之下,陶瓷行业正经历近年来最剧烈的调整期。习惯了高速增长、粗放运营的陶企,如今不得不精打细算,将“降本增效”的弦绷到最紧。 如果说过去企业降本增效是“抓大放小”,聚焦效果显著的大项目,那么当下,则必须将目光投向那些曾被忽视的细微之处。当行业平均利润率萎缩至3%左右,企业间的比拼已从规模竞赛转向生存韧性的终极考验——谁能从生产经营的每个毛细血管中“挤出”利润,谁才能在这场严酷的淘汰赛中存活。 如何掘金于细微?核心在于推行精细化管理。 对陶企而言,成本控制已从过去的重要课题,跃升为关乎存亡的生命线。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控思维与手段。当企业盈利丰厚时,一次高规格宴请、一趟商务飞行、一场高端会议或许无足轻重;但在当下,这类开支必须大幅削减。 成本管控既要“抱西瓜”,更要“捡芝麻”,向每一度电、每一滴油、每一张纸要效益。每个部门、项目、岗位,都要强化预算约束,最大限度压缩非必要支出,做好长期过紧日子的准备。 成本控制渗透于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优化生产流程、调整能源结构、精细供应链与采购管理、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人力效能与组织效率等。伴随竞争加剧和行业成熟,过去的制度方法往往不再适配。 近年,引入精益思想、推行精细化管理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标志着从粗放向集约的巨大转变。其核心是持续改进、消除浪费。相比其他行业,陶瓷业的成本管控仍有巨大潜力。拆解每个工序、每个流程后便会发现,现有体系中潜藏着大量“金矿”。任何部门或项目,通过精细化管理都能发掘众多“微利点”,聚沙成塔,便是可观效益。 其次,效率是制胜关键。这是一个既拼成本,更拼速度的时代。当产品、价格、渠道日益同质化,谁能反应更快、效率更高,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市场、创造价值。 效率提升贯穿于运营的每个环节:客户的一个电话或留言,是否得到及时专业的响应?生产中的每一次转产,准备能否更充分,换型时间能否再压缩?生产环节,良品率能否再提升一个点,偏差率能否再压减?仓储物流中,库存周转能否再加快,等待装车时间能否再缩短? 每一次微小的“提升”,都是汇聚成河的关键力量。现实中,许多陶企效率不高,尤其大企业常受困于流程冗长、反应迟缓,员工精力被大量消耗于内部环节。例如,业务员出差归来,半天时间可能耗在报销流程中;一款新品上市,从推广到上样,从生产到销售,任一环节延误都可能影响最终业绩。 提升效率是系统工程,涉及组织、流程、技术、人员等多维。优化组织架构尤为重要,如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层级,加速决策与信息流转;打破部门墙,通过矩阵组织或项目制强化协同。同时需强化流程管理,厘清权责边界,避免推诿与重复劳动。借助OA、ERP等数字化工具,可显著提升运营效能。 再者,务实创新是稳基之道。陶企每年在新品研发上投入不菲,但复盘可见,许多尝试并不成功,交了昂贵“学费”。反观那些成熟的热销产品,通过持续微调与升级,投入少、风险低,却为企业贡献了稳健收益。 当前环境下,与其空想开辟新赛道或打造革命性爆品,不如脚踏实地,将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的微创新。聚焦弥补过往被忽视的短板——如行业常见的水波纹、辊棒印、R角等缺陷,或釉面不耐磨、易吸污、易刮花等问题——让每一款产品都经得起市场检验,赢得用户信赖,才是最稳妥、最经济的产品策略。市场上丢失的份额,必须在生产环节追回来。 在这个利润薄如纸的时代,陶企的生存智慧正从“抓大放小”转向“精细掘金”。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精细理念转化为全员行动,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利润源,每道工序都实现价值增值。当行业步入“成本厘毫必争,效率分秒必夺”的新常态,那些能在细微处持续精进、追求极致的企业,终将在行业洗牌的寒冬中屹立不倒。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