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瓷砖市场仍然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数千家企业、近万个品牌,瓜分着不足3000亿的市场蛋糕。 前些年,在房地产的快速拉动下,陶瓷行业获得了高速增长的机会,业内数家企业先后提出百亿营收的市场目标。然而,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的大退潮,陶企同样步入了下行通道,营收连年负增长,与百亿目标越来越远。 在多数制造业领域,行业集中度往往被视为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TOP10,甚至TOP5,就能占到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但国内瓷砖行业却长期陷入“大市场、小企业”的怪圈。
最新数据显示,行业TOP20,只占全国瓷砖产能的20.96%。所谓的头部企业,市占率大多在1-2%左右,更多的份额,被无数三四线品牌和企业所瓜分。这种行业生态与家电、水泥等集中度超70%的行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近两年,行业进入洗牌期,大量曾经风光的陶企、工厂、品牌被淘汰出局,让人们看到了一丝行业整合、提升的希望。但与此同时,许多小微陶企、新品牌又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成为行业新生力量。“大市场、小企业”的行业生态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 为什么行业大洗牌喊了好多年,做大做强却依然缓慢?集中度难以提升的背后,折射出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与独特的市场逻辑。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1 从 生产端 来看 produce ✦
这与行业的生态结构密切相关。瓷砖行业是一个高度民营化、充分市场化的行业,虽然竞争异常激烈,但企业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市场韧性极强。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订单灵活掌握开窑情况,订单多就大干快上,订单少就蛰伏避险。因此,许多陶企虽然多年无大的进展,却能够做到小而不倒。截至2024年底,全国938家陶企,共2193条生产线,平均每家陶企只有2.34条生产线,可以说是非常的分散。 与此同时,许多落后产能,因为地处偏僻,在煤改气、环保、用工等方面管理落后,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或利用成本优势,只在半径300公里范围内销售,使其能够以低价竞争而偏安一隅,而一些新进入者,仍然能够通过低端产品或某一特色产品快速切入,导致行业长期处于“淘汰与新增”并存的现象。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2 从 消费端 来看 consumption ✦
瓷砖行业是一个极度追求差异化而非标准化的行业,其品类、规格、花色数以万计,任何一家头部陶企也无法满足市场千差万别的消费需求。这就给大量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他们可以专注于某一特色类产品,如手工砖、三度烧、艺术砖等,在某一细分市场创造领先于头部企业的优势,从而获得目标客户的信赖与支持。 消费分级与市场分层,也是导致行业出清缓慢的原因之一。近两年,社会分化趋势明显,高端消费群体追求极度的奢华,低端消费群体则看重极致的性价比。市场上最贵的瓷砖、岩板,每平方可以卖到数千甚至上万元不等,而最低的售价则在二、三十元之间。
不同的消费需求,对应着不同的产品结构和生产、服务方式。比如对价格敏感的底层刚需,小微企业通过简化服务、压缩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对中层改善性市场,区域品牌则通过本地生产、本地销售、本地服务的优势分得一杯羹;对于顶层的高端市场,需要依赖创新设计和超值服务,成为头部品牌的主要客户群体。这种消费分级下“金字塔型”的市场分层,为不同的企业、品牌提供了天然的生存空间。 有调查显示,对于低关注度、低消费频次的瓷砖市场而言,超过60%以上的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瓷砖本身的质量、花色与价格,而非品牌,因此,导致其品牌聚集效应进一步降低。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3 从 渠道端 来看 channel ✦
瓷砖市场分散的渠道结构和品牌认知的“长尾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动力。蛇有蛇道,鼠有鼠路。异常分散的渠道结构,培养了大量中小微企业,甚至部分渠道商在某一领域做大之后开始向上游生产领域拓展,从而不断扩大和丰富着行业主体。 工程、零售、整装、电商、精装、旧改、外贸、批发……几乎所有的渠道都有陶瓷人忙碌的身影。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品牌能够在市场上通吃。目前行业内市占率最高的品牌,终端网点也就7000左右。而一个专注于进口品牌的贸易商,只需在一线城市开十多家门店就能找到生存的空间。更多的小微企业,则通过低门槛、灵活政策渗透下沉市场,形成“蚂蚁雄兵式”的市场竞争格局。 行业政策与技术迭代本应是推动集中度提升的杠杆,但在瓷砖行业却常常出现偏离。大型陶企,无论到哪里都是环保、低碳的标杆,而一些小微企业则通过“灰色产能”维持生产,导致环保投入反而成了头部企业的负担;与此同时,小微企业通过对头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模仿,取得成本竞争优势,继而抢夺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使头部企业始终无法完成对其跟随者的淘汰与出清。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5-15
05-15
05-15
05-15
05-15
05-15
05-15
05-15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