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过去的陶瓷行业,窑炉的火焰曾是企业实力的象征。在那个供不应求的增量时代,生产线从年头到年尾不停运转,窑炉全年不熄火是常态。陶瓷企业老板们坚信,停窑意味着燃料浪费、人工闲置,更会被同行视作“经营不善”的信号——在彼时的行业语境里,停窑就是丢面子的事,仿佛窑火一灭,企业的底气就散了。 然而,随着增量市场见顶,减量竞争时代骤然来临,曾经的“停窑禁忌” 正在被彻底颠覆。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建筑陶瓷产量较峰值时期萎缩近40%,产能利用率长期徘徊在65%以下,不仅一条窑炉要转产多个规格和品种,也很难从年头开到年尾,如果硬着头皮开窑,只会带来堆积如山的滞销库存,“每多生产一天,就多亏一天”。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许多陶瓷企业老板的共识已然逆转:“过去停窑怕别人说企业不行,现在敢停窑、敢少开窑的,才是真有底气!”这看似简单的观念转变背后,折射的是整个行业从粗放扩张到精细化运营的深层变革。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在陶瓷行业,窑炉运转就像“吞金巨兽”,每天的燃料消耗、原材料采购、人工成本都是不小的支出。当市场需求萎缩时,盲目维持生产只会导致库存积压,而库存本质上是资金的固化。部分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敢于按下暂停键,正是因为无需依赖持续生产来维持现金流。他们可以从容地让窑炉休整,将资金投向研发新产品、升级生产线或优化渠道,反而在停窑期间积蓄了更强的市场爆发力。 反观一些依赖供应商账期生存的企业,停窑意味着断了上下游资金循环的链条,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被推倒,最终只能靠低价倾销库存续命,陷入 “越生产越亏损”的恶性循环。 有陶瓷厂生产负责人透露,十年前工厂因故障停窑一段时间,上游供应商连夜致电催款,下游客户集体质疑供货能力,银行客户经理登门“关切”。在过去“规模为王”的时代,产能规模与开窑情况直接等同于企业信用等级。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现代陶瓷企业的竞争,早已不是“谁开窑时间长”的比拼,而是“谁能精准匹配供需”的较量。部分敢停窑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实时追踪全国各区域的销量数据、库存周转率和市场趋势。 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面对端午假期、高考影响消费节奏、北方农忙导致施工停滞等多重因素,有企业通过数据分析预判到市场需求下滑,果断调整生产计划。这种“以销定产”的弹性运营模式,既能避免无效产能,又能集中精力攻坚高附加值产品,比盲目满负荷生产的企业更具抗风险能力。 比如,2024年江西产区某陶企主动将部分生产线轮流停窑检修,通过柔性排产将库存周转天数压缩至18天,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该企业董事长直言:“停窑不是退缩,而是给产品价值腾出呼吸空间。” 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现金流成为比利润更关键的生存指标。某贷款依赖型陶企,资产负债率较高,被迫连续生产,结果库存飙升,其中滞销品占比超40%,每月仅仓储成本就吞噬近百万元利润。
换一个角度来看,停窑亦是企业主动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选择。进入7-8 月份后,高温天气不仅会降低工人作业效率,更可能增加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此时停窑,一方面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清理库存,通过促销活动消化积压产品,为下半年新品上市腾挪空间;另一方面能对生产线进行全面检修维护,更换易损部件、升级设备,为旺季生产筑牢安全防线。这种“以停促稳、以停提质”的操作,实现了清库存与防事故的双重目标。 在减量市场中,库存周转率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那些不敢停窑的企业,往往陷入“生产-积压-降价”的怪圈:为了维持现金流不得不持续生产,却因产品滞销导致库存高企,最终只能以低于成本价抛售,形成“做的多亏得多”的悖论。而敢停窑的企业,通过控制产量保持库存健康度,反而能维持产品价格体系的稳定。当同行在价格战中消耗元气时,他们凭借合理的库存结构和稳定的利润空间,有更多资源投入品牌建设和渠道深耕,形成“停窑-提质-溢价”的正向循环。 这种转变,也推动着陶瓷行业的生态重塑。过去,行业竞争聚焦于产能规模,企业以“日产多少万平方米”论英雄,导致同质化严重、资源浪费。如今,敢停窑的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实力不在于“能开多久”,而在于“该停就停” 的决断力。这种理性经营的理念正在扩散,倒逼整个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从“停窑丢面子”到“停窑有底气”,陶瓷企业的观念迭代,恰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敢于暂停的勇气,背后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对自身实力的自信,更是对行业未来的清醒认知。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