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这一轮洗牌,会淘汰多少陶瓷厂、经销商……

陶瓷信息网2024-04-11 09:27:25
图片

图文无关


每一个行业都存在周期性,瓷砖行业也不例外。毫无疑问,受房地产行业影响,瓷砖行业已经进入下行周期,瓷砖年产量已经由2016年巅峰时期的102.6亿㎡跌落至67.3亿㎡,跌幅34.4%。这一过程,必然会倒逼一部分瓷砖厂、瓷砖品牌、经销商退出,因为下行期的陶瓷市场,很难维持和容纳巅峰期庞大的产能规模。

最近几年,陶瓷行业的淘汰洗牌肉眼可见地在进行着,一批陶瓷工厂、陶瓷品牌主动或被动退出、易主。进入2024年,陶瓷行业开年就罕见地掀起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实质上价格战的本质就是“淘汰赛”——各大陶企通过比拼成本管控、精细管理、品牌积淀、渠道实力、模式创新等方式,加速一批实力较弱、创新不足的陶企、经销商的出清。

这一轮洗牌,会淘汰多少陶瓷厂、经销商?有人说是20%,也有人说是30%、40%,或者更多……

图片

图文无关



瓷砖产能过剩率已超30%

至少淘汰16%以上产能

或可走出“内卷”困境

日前,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2023年全国建筑陶瓷行业运行概况。其中,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一、2023年全国瓷砖产量67.3亿㎡,同比下降8.0%;二、2023建筑陶瓷规上企业1022家,较2022年减少4家;三、全国最大陶瓷产区广东常年开窑率平均在50%左右。

图片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此前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陶瓷砖名义产能120多亿㎡,有效产能100亿㎡(2023年大量新建、技改线投产,许多陶企拉大单线产能,最新的有效产能或在2022年基础上有所增长)。即便以100亿㎡的有效产能为参照,2023年全国瓷砖产能过剩率也超过30%,达32.7%。这意味着,全国所有瓷砖生产企业平均停产120天左右,总体供需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国际上有一个通用标准: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不过剩,75-80%是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于75%是严重过剩。产能过剩也有个经济学逻辑:如果行业过剩10%-20%的时候,会产生优胜劣汰,属于良性竞争;一旦过剩超过20%,比如全行业过剩30%、40%甚至50%,许多企业就会泥沙俱下或者会赔本,甚至形成行业性亏损。

图片

图文无关

有学者提出,行业产能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三是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

从近几年陶瓷行业开窑率越来越低、价格战愈演愈烈、亏损的企业增多可以看到,陶瓷行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了,并且在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表现更加不平衡,如广东产区常年开窑率在50%左右,产能利用率仅有一半,江西、湖北等产区产能利用率则相对高一些。

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缩量竞争背景下,陶瓷行业未来会淘汰多少陶瓷厂、经销商,才能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内卷困境,进入良性竞争状态?

早在今年3月4日,罗斯福陶瓷集团就晒出文宣认为:“2024年这轮‘淘汰赛’分别在份额战、消耗战、持久战和灭商战四个维度方向打响,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产能淘汰40%、经销商退出50%。”

不过,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计算,以2023年全国67.3亿㎡瓷砖产量为参照,当全国瓷砖产能降至84亿㎡以内的时候,产能利用率才会达到80%以上。距离这一目标,需要在当前基础上削减16亿㎡以上的产能(不含常年闲置的无效产能,削减比例约16%以上),而当前全国共有1022家陶瓷厂2000多条生产线。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理论计算方法。考虑到最近几年,内卷持续升级,许多陶企拆旧建新、小线改大线,去产能“越去越多”,全行业最新的实际产能或许会超过100亿㎡,并且未来瓷砖产量可能还会持续下跌,降至60亿㎡、50多亿㎡……从这个角度看,需要淘汰比16亿㎡更多的产能,行业才会进入良性竞争状态。

图片

图文无关



“2023,洗牌洗了个寂寞”

淘汰的瓷砖品牌、经销商不少

但真正退出的工厂仅有寥寥几家

“2023建筑陶瓷规上企业1022家,较2022年减少4家。”这是一组特别值得注意的数据。印象中,2023年是陶瓷行业洗牌颇为剧烈的一年,不少陶瓷品牌、经销商淘汰退出,但全年陶瓷厂仅减少4家,几乎是近十年淘汰率最低的一年,相当于“洗牌,洗了个寂寞”。

的确,从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过去的2023年虽然淘汰退出的陶瓷企业不少,但真正退出的陶瓷工厂却极为罕见——许多工厂虽然经营不善停产破产,但很快又会被通过拍卖、并购、租赁的方式重新盘活,继续生产,工厂还是原来的工厂,只是更换了经营团队。这使得陶瓷行业虽然表面上洗牌剧烈,但真正淘汰的工厂却少之又少,行业总体产能规模仍维持在高位。

图片

纵观近些年来,陶瓷行业“去产能”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政策的手”。以2014—2022年为例,2014年全国共有1452家建筑陶瓷工厂,而后开始淘汰减少:2017年缩减至1366家,2020年缩减至1155家,2022年还剩下1026家……短短8年时间,净减少426家陶瓷厂,但2015-2022年间,全国共新建159家陶瓷厂,这也意味着在过去8年间全国共淘汰585家陶瓷厂(平均每年淘汰73家陶瓷工厂)。

在这短短8年时间,市场的内卷与产能的过剩程度远不及2023年,但产能的淘汰效率却远高于2023年——归根究底在于,这8年间,各大陶瓷产区“政策的手”动作频频,典型如山东淄博、临沂的环保治理,广东、福建的“煤改气”,四川夹江的“退城入园”……直接淘汰了数百家产能落后、环保不达标的陶瓷厂。

图片

图文无关


2023年,各大陶瓷产区政策环境稳定,行业洗牌全靠市场的优胜劣汰。从行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市场的手”淘汰产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见效——许多被淘汰的工厂或产能很容易“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总能通过买卖、租赁等方式“重获新生”。

可以显著地看到,过去的2023年,淘汰退出的瓷砖品牌、经销商不少,但真正退出的陶瓷工厂却极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每一家陶瓷企业、经销商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有韧性与生命力,注定了这一轮淘汰与洗牌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行业发展而言,淘汰与洗牌也并非全是坏事,它会倒逼企业的创新与进步。可以预见,洗牌过后,陶瓷产区的格局会重塑,具备能源优势、物流优势、市场区位优势、产业配套优势、政策扶持优势的陶瓷产区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一批瓷砖工厂、从业者与瓷砖经销商会因为行业洗牌,主动或被迫转型,部分可能会探索出全新的发展路径与赛道,并在新的赛道上实现更广阔、更具潜力的发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实上,这样的洗牌在上游陶机装备行业早已显现,并倒逼一批陶机企业跨行业转型,或者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比如,在陶瓷“蛋糕”持续收缩的背景下,做喷墨机的跨行业进入到玻璃、广告、纺织、包装等行业;做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跨入其它行业;做环保设备的,也向其它行业延伸;还有一批陶机装备企业,转向锂电等新能源行业,或者全力“出海”,在海外市场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