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权威发布——“陶业长征Ⅳ·2017中国瓷砖产能调查及全国产区发展状况大型实地调查”第二十三站: 陕西:建成50条生产线,仿古砖、抛釉砖剧增 全省瓷砖日产能91.9万平方米,西瓦日产能24万片

陶瓷信息网2019-03-13 23:15:29

 

■ 调查时间  2017年6月25日~7月9日   ■ 调查组成员  陶瓷信息记者  崔学锋 刘韬     ■ 文/图/表  陶瓷信息记者 崔学锋 

 

陕西建成生产线50条,日产能91.9万平方米。其中,瓷片生产线14条,日产能33.5万平方米;仿古砖(含木纹砖)生产线9条,日产能12.7万平方米;抛釉砖(含大理石瓷砖、通体大理石瓷砖)生产线 7条,日产能14.3万平方米;抛光砖生产线 4条,日产能7.3万平方米;外墙砖生产线6条,日产能11.6万平方米;釉面砖、地脚线、劈开砖、小地砖 、地爬墙生产线8条;日产能12.5万平方米;西瓦生产线2条(含琉璃瓦),日产能24万片。

规划待建生产线5条,在建生产线3条,上线喷墨机83台,全省建筑陶瓷企业从业人员10920人,其中一线生产工人8930人。

对比2014年,陕西48条生产线、80.5万平方米的产能,2017年全省瓷砖产能及生产线均略有增长。其中仿古砖、抛釉砖大幅增长,仿古砖由2014年的5条生产线、日产能6.1万平方米增长至如今的9条生产线、日产能12.7万平方米,涨幅接近一倍;抛釉砖亦由三年前的2条生产线、日产能2.5万平方米增长至如今的7条生产线,日产能14.3万平方米。瓷片、抛光砖、外墙砖则略有缩减。瓷片缩减了2条生产线,抛光砖缩减了2条生产线,外墙砖缩减了3条生产线。

陕西建筑陶瓷业的真正崛起是在2006年以后,温州、福建等外资企业的进入,引领和带动了建筑陶瓷业的集群集聚发展,逐渐形成了千阳、富平、三原等生产基地。

近三年,在市场竞争加剧、环保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陕西建筑陶瓷企业经历了阶段性的洗牌,一批投资大、设备工艺先进的新建企业强势进入市场,而一些设备陈旧、经营管理落后的企业倒闭关停,退出历史舞台。

据统计,2014年以来的三年间,陕西全省共新增2家陶瓷企业2条生产线,其中2条生产线正在建设,特别是韩城大规模投建新厂和生产线的气势震惊了整个行业;但三年间亦有5家企业6条生产线倒闭拆除,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长期低迷,环保督查愈加严厉,融资渠道变窄,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城市的扩容,一些曾经处于市郊的陶企,现今却处于城市中心,不得不让位于城市发展和环保治理,关停拆除。

除了生产线及产能的变化,陕西建筑陶瓷业最明显的是产业的整体提升,新设备、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原来的土窑炉全部改建为机械宽体窑,不但产能大幅增长,品质更加稳定,同时加速了产品创新速度,木纹砖、通体大理石瓷砖、现代仿古砖、薄板等热门产品一应俱全,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自动打包机、拣砖机等新设备也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展示水平大幅提升,多家陶企新建成全新的营销展厅,在品牌上的投入亦持续加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陕西建筑陶瓷产业依然受原料、物流等不利因素的限制,再加上周边产区挤压、市场刚需不足、环保压力加大等多方面影响,陶瓷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陕西途中。   摄影/崔学锋

 

富平县:

陕西第一人口大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富平县位于关中平原中北部,是关中通往陕北的要冲,连接渭北东西的枢纽。富平县是陕西省第一人口大县,高岭土、石灰石、煤等矿产资源丰富。

富平县是陕西重要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目前全县拥有7家建筑陶瓷企业、16条生产线,日产瓷砖32.7万平方米。

 

产区规模基本稳定

与陕西其他产区类似,富平县建筑陶瓷产业也是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即进入停滞状态。据走访调查,富平陶瓷企业大多建成于2007年至2010年间,2010至今的7年间没有一家新企业进入,扩建的生产线也寥寥无几,与2014年相比三年间仅新建了1条生产线,产区规模已基本稳定。

当地一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受陶瓷行业持续低迷、竞争加剧的影响,以及土地、市场、环保、物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富平县新建筑陶瓷瓷企业、扩建生产线都较为困难,一方面是因为环保审批不下来,另一方面则是在形势不稳的情况下,陶瓷企业不愿意增加经营风险,这也是这么多年产区规模难以扩张的重要原因。

 

注重产品产异化发展

在产能过剩、竞争积累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产异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随着价格战的愈演愈烈,以及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当地陶企也开始积极优化产品结构,走差异化路线和品牌化之路。

富平县现有的16条生产线中,抛光砖生产线3条,外墙砖生产线3条,瓷片生产线2条,抛釉砖生产线2条,仿古砖生产线2条,釉面砖生产线2条,地脚线生产线2条,不但涵盖多个产品种类,分布也较为均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产品的同质化,更加有利于产业的稳定均衡发展。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当地陶瓷企业也在不断通过升级改造设备、采用新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据介绍,当地陶瓷企业不仅仅注重产品品质,而且在花色开发、产品展示、品牌建设上也都有了较大提升。

同时,在环保治理、节能降耗方面投入也比较大。据介绍,去年以来每个企业都投入2000至3000万元,购置和安装了干燥塔、静电除尘、在线检测设备,对料仓进行了封闭,加速推进陶瓷企业环保节能生产。

千阳县:

建筑陶瓷业“异”军凸起,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千阳县位于陕西省西部,隶属于宝鸡市。资料显示,千阳县及周地区陶土、铝土、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矿产资源丰富。2006年,当地政府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规划了6平方公里的陶瓷园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陶瓷产业转移。

目前,千阳县现有陶瓷企业10家、12条生产线,日产瓷砖25万平方米。与2014年相比减少了3条生产线,日产能减少了4.3万平方米。

 

建筑陶瓷业“异”军突起

据了解,千阳县发展陶瓷产业属于“异”军突起。2006年,宝鸡市在规划陶瓷产业布局时,只规划了金台金河、渭滨姜谭、凤翔长青3个建筑陶瓷园区,千阳县并没有列入规划范围,而今,却仅有千阳县陶瓷企业形成了集聚态势,成就了宝鸡市建筑陶瓷产业。

2006年,由温州人投资的申博陶瓷在千阳县开工建设,随之,温州模式的联动效应逐渐显现,短短一年多时间,先后有中特、玺宝、锦泰、千禾、嘉禾、隆达等企业落地建设,吸引投资5.4亿元,揭开了千阳县陶瓷产业崛起的序幕。在随后几年间,又先后有粤特、博桦、宏鑫等陶瓷企业建成投产,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陶瓷产业集群。

 

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千阳县陶瓷产业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瓷片为主导,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在调查中

记者发现,千阳县现有的12条生产线中,除1条仿古砖、1条外墙砖、1条抛光砖、1条地脚线外,瓷片生产线有8条之多,瓷片日产能21.6万平方米,占千阳县瓷砖日总产能的86.4%,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瓷片生产基地。

产品同质化并不利于千阳陶瓷产业的长远发展。如果不加快产品升级、走差异化路线,极有可能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千阳陶企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差异化产品规避同质化竞争,产品的同质化与价格战现象呈逐渐缓和趋势。 

 

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千阳县地处宝鸡西部,与甘肃相距不远,当地陶瓷企业大多以西北作为主要销区,但随着陕西本省、甘肃等地陶瓷产业崛起,对千阳陶瓷企业造成冲击。市场被挤压,销售半径不断缩小,竞争愈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对陶企销售造成了冲击。为了应对这种竞争,有很多企业已经在开发四川市场,并且份额在逐渐加大。

运输问题是制约陶瓷企业发展的“死穴”。据介绍,由于当地铁路货运计划有限,瓷砖运输主要依靠汽运,但西北地区路况复杂,配送距离远,不但使运输成本增加,也严重影响了销售。

近年来,当地政府都鼓励和引导陶瓷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而事实上,当地大多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投入依然不够,品牌建设。

 

三原县:

仅4家陶瓷企业

产业规模基本稳定 

三原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八个“卫星新城”之一,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经济腹地,县域面积576.9平方公里,42万人。目前,三原县共有4家建筑陶瓷企业,建成9条生产线,日产瓷砖14.7万平方米。

 

七年未新增一家陶企

三原县建筑陶瓷产业形成于2007年至2009年间,2007年,新奇陶瓷在西阳工业区建成投产,成为落户三原县的第一家建筑陶瓷企业,在随后的三年间,嘉宝瑞陶瓷、西源陶瓷、康美特陶瓷等一批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奠定了三原县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基础。

三原县建筑陶瓷产业虽然与千阳、富平等产区几乎同时起步,但目前产业规模差距比较大。特别是在2010年至今,三原县没有新建一家陶瓷企业,也没有增加一条生产线,建筑陶瓷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两家陶企倒闭重组

受行业持续低迷的影响,再加上周边产区的冲击,三原县陶瓷企业这几年也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个别企业由于扛不住压力而停产倒闭。在当地4家陶瓷企业中,有2家企业都曾倒闭关停,并进行了重组。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生存环境和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产品创新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抵御周边产区的竞争和侵蚀。

不过,三原县陶瓷企业近两年在产品品质提升上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在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上也迈进了一大步,比如康美特陶瓷的仿古砖、西源陶瓷的瓷片,在西北产区及市场上有口皆碑。

 

物流优势较为突出

作为大进大出的行业,陶瓷企业对物流的依赖性非常强,物流方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运营成本的高低,利润空间的大小。

三原地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弧心位置,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新区、耀州区,是西安的北大门。三原也是咸阳乃至关中地区人气最旺、人口最多、商贸最繁荣的县城之一。最为重要的是三原离西安只有30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当地陶瓷企业的原料运输及产品外运奠定了基础。

 

韩城市:

建筑陶瓷产业强势崛起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面积1621平方公里,50万人,连续五年入选“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2012年,升格为副市厅级行政建制。韩城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拥有煤炭、焦化、钢铁、电力等四大支柱产业。

韩城建筑陶瓷产业崛起源于2015年,目前建成2家陶瓷企业3条生产线,日产能8万平方米,另有2条生产线正在建设。

 

规划建设“千亿绿色陶瓷产业集群”

韩城市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一直致力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大力发展陶瓷产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的铁矿尾矿、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的循环利用。

“千亿绿色陶瓷产业集群”是韩城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5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产业集群总体建设布局是 “三园三中心一区一小镇”,具体是环保建筑陶瓷产业园、多孔陶瓷及装置产业园和陶瓷复合材料产业园;物流配送中心、营销展示中心和研发培训中心;陶瓷配套产业区和紫砂陶瓷小镇。总体规划10000亩,总投资800亿元,年产量10亿平方米,各类陶瓷年总产值达600亿元,配套产业链年产值400亿元,产业集群目标年产值1000亿元,打造成西北地区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

 

建成2家陶企3条生产线

当地政府网站资料显示,目前,韩城陶瓷产业园入园企业已达到9家(龙飞、腾龙、腾利、腾宁、腾跃、龙利、龙宁、龙跃和普迪),2016年的产业规模达到3500万平方米,年产值实现25亿元;2017年9家企业将陆续投资100亿元,建设现代化生产线,生产规模将会达到年产1.5亿平方米,综合年产值预计达到120亿元。

事实上,韩城目前仅有龙飞、腾龙两家企业3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日产能8万平方米,按年生产300天计算,也仅有2400万平方米。据介绍,目前仅有滕利2条生产线在建,或许到2018年才能正式投产。

 

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虽然在当前环境下,韩城陶瓷产业规划和投入可谓是大手笔,也多次到佛山等地招商引资,签约了几十个陶瓷项目,但是真正落地建设的寥若晨星。

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建筑陶瓷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不再具备大规模扩张条件和环境的形势下,再规划建设如此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已与行业发展规律相违背。尽管有政策支持、成本偏低等优势,但要实现目标难度极大。

事实上,现在已经建成的2家企业来看,运营情况也并不十分乐观。一方面产品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仅靠低价运营注定难以长久;另一方面,西北人口本就偏少、市场容量有限,出口渠道并不顺畅,消化掉现有产能压力较大。在调查期间,多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当地企业一度频临爆仓边缘,现有生产线也难以做到全年生产。

当地政府提出“南有佛山,北有韩城”的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姑且不论能否达到佛山产业规模,仅佛山的产品研发力、品牌号召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与服务,都是韩城及其他产区难以企及的。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