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当前,陶瓷行业正处于惨烈的洗牌当中。停窑、撤店、清算、拍卖……为了能够“活下去”,无数陶企以价格为矛,品质为盾,在本就疲软的市场上拼得血流成河,大量陶企、品牌被逼到了持续亏损的生死边缘。 2025年,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真正的价格战元年。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瓷砖价格一路跳水,尤其是过去不屑于价格战的头部陶企,今年以来也多次大幅降价,对大量二三线品牌形成降维打击。 谁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这场始于房地产大退潮的行业洗牌,将淘汰一半以上的瓷砖产能,与之相伴随的是大量工厂、品牌、人员、供应商、经销商,终将离开这个行业。而守住份额,稳住渠道,才有活下去的机会。于是,在“风霜雨雪严相逼”的困境中,为了不被淘汰出局,大大小小的陶企可以说是各出奇招,穷尽一切办法。 有人挥舞着价格利器,抢市场、争流量,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巨量订单,先让窑炉开起来;有人品牌授权、租线包厂,通过轻资产运营,在困境中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坚持长期主义,宁丢订单,不降品质,以品质、创新谋求市场破局;有人收缩战略,削减开支,以躺平心态、蛰伏策略熬过这场残酷的游戏;有人跨行转型,从传统制造转向AI、新能源等,冒险一搏,寻求新的市场蓝海。 无数实践证明,行业洗牌,价格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然而,这场惨烈而又无底线的价格战,正将全行业拖入亏损的泥淖当中:价格之矛越锋利,品质之盾就越脆弱。无数陶企正挣扎在这道由价格与品质撕裂的市场裂缝当中:退一步,价格更低,死得更快;进一步,坚守品质,订单流失。 向左,还是向右?陶企正面临着一场关乎存亡的终极抉择。 表面看,这是一场由产能过剩、需求萎缩引发的生存竞赛。但当头部陶企携规模优势、现金储备和抗风险能力挥起价格屠刀之时,竞争的性质已然变质。它不再是单纯地抢夺市场份额,而是一场企业综合实力的生死消耗,就看谁撑不住先倒下去。其逻辑简单而又残酷,通过击穿那些实力不强企业的现金流,迫使其退出市场,从而用短期流血换取未来的市场空间。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然而,当价格屠刀砍向竞争对手的同时,也必然伤及自身筋骨和行业根基——“降本”的利刃,最终必然砍向“品质”的基石。 于是,一场可怕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开始显现。为了匹配骇人的低价,企业只能在原料、工艺、品控、能耗上极限施压。高品质原料被价低者取代,釉面厚度被一点点减薄,烧成时间被无限压缩,质检标准以“工程砖”、“定制款”、OEM的名义悄然松动……当行业集体陷入低价竞争的游戏当中,品质过硬反而成了一种奢侈甚至“劣势”,因为它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多招投标项目的出局。 然而,“劣币驱逐良币”并非市场的永恒定律,只是行业洗牌过程的阵痛。它能淘汰掉脆弱的“良币”,却无法消灭那些真正拥有核心壁垒的强者。对于坚守品质的企业而言,活下去的关键在于,其品质优势必须转化为市场优势,找到认同价值的消费群体和广阔场景。 市场运行自有其规律和逻辑。那些不断创造低价纪录的搅局者,虽然短期内能够获得更多的订单,但一定率先被淘汰出局,成为行业洗牌的牺牲品。而那些单纯坚持高品质的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填平价格与品质撕裂的市场鸿沟,则只能在品质的山顶上曲高和寡,难以为继。 陶瓷行业的终极洗牌,既决价格,也决品质。真正的胜出者,绝非单纯选择价格或者品质其中的一极,而是那些能够找到独特方式重新定义“性价比”的企业。它们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破局—— 价值回归型。他们坚信最后的胜出者一定是那些品质过硬的企业。即便经营再困难也绝不放松品控,反而将行业品质大滑坡视为树立自身信誉的机遇。他们用坚守为自己贴上了最醒目的高端标签,吸引那些注重品质而非价格的消费群体。 效率颠覆型。他们不单纯追求低价,而是通过智能制造、精益管理和供应链优化,死磕品质和成本。他们在内部掀起效率革命,在维持可靠品质的前提下,将效率提升到极致,从而在价格战中拥有降维打击的底气,而非以牺牲品质为代价。 创新升维型。他们跳出品质与价格的竞争怪圈,通过材料创新、功能突破、设计赋能和绿色认证等,创造新的价值维度。消费者为之买单的已不是一块瓷砖,而是一套解决方案、一种美学体验或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用创新重新定义“品质”,也让自身远离价格战的漩涡。 残酷的行业大洗牌,淘汰的不仅是过剩的产能,更是落后的商业模式和短视的生存哲学。价格战的终点,必然是价值战的起点。品质向左,价格向右的撕裂之路,注定走不通,行业的未来,终将走向价值回归的康庄大道。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9-01
09-01
09-01
09-01
09-01
09-01
09-01
09-01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