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近几年关停淘汰的陶瓷厂,都有这些特征;“广东砖”再引纠纷;下半年瓷砖市场怎样?越来越多陶企轻资产运营

陶瓷信息网2025-09-01 10:33:09


陶瓷行业周热点

One week hot review of ceramic industry


热点

01


近几年被淘汰的陶瓷厂

大部分都有这5大特征

近年来,建筑陶瓷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洗牌,企业数量锐减,落后产能加速出清,行业格局从“群雄割据”逐步转向“强者胜出,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并存”的局面。

数据能够充分佐证近年来行业洗牌的剧烈程度:2016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数量为1432家,到2023年已锐减至1022家,2024年进一步降至938家,7年间减少近35%……在此过程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市场集中度逐年提升。

盘点这些被淘汰的陶瓷厂,其失败的缘由各有不同,但具体可梳理为5大特征——

 一是设备老化 ,产能落后 。有些陶企设备老化陈旧、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粗糙不稳定、档次始终难以提升,沦为行业落后产能的代表,最终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二是侥幸冒进,背离绿色发展主线。环保“紧箍咒”持续收紧,一些无视环保重要性的陶企,被不断抬高的环保门槛拒之门外,最终难逃被市场与政策双重淘汰的命运。

三是盲目扩张,资金断裂。在陶瓷行业洗牌浪潮中,不少企业的退场并非源于经营的失利,而是栽在了现金流短缺的“生死线”上,很多企业的倒下,追根溯源都与盲目扩张有关。

四是模式固化,创变乏力。部分陶瓷厂用老模式、老策略,去应对当下的新市场、新需求。眼睁睁看着企业生产规模、渠道网络、市场份额逐年萎缩,最终在行业洗牌浪潮中被淘汰。

五是管理失序,内耗加剧。不少陶企管理仍停留在粗放层面,甚至有大量企业依旧依赖老板的“吆喝式”管理——缺乏制度支撑,全凭个人权威推动日常运营,无法适配当下的竞争需求。

图片

点击查看详情:

图片

近几年被淘汰的陶瓷厂,大部分都有这5大特征


图片

图片

广 告

热点

02


上半年营收!东鹏29.3亿、蒙娜丽莎19.2亿、科达81.9亿、帝欧11.8亿、箭牌28.4亿、鹰牌、斯米克、道氏……

截止8月27日,陶瓷行业上市公司半年报悉数出炉。上半年,科达制造、东鹏控股、蒙娜丽莎、箭牌家居、天安新材(鹰牌集团母公司)、帝欧家居(欧神诺陶瓷母公司)、悦心健康(斯米克磁砖母公司)、道氏技术8家陶业上市公司,总营收为226.32亿元。

其中,蒙娜丽莎集团上半年营收19.15亿元,东鹏控股上半年营收29.34亿元,科达制造上半年营收81.9亿元,天安新材(鹰牌母公司)上半年营收14.4亿,帝欧家居(欧神诺母公司)上半年营收11.76亿元,悦心健康(斯米克母公司)上半年营收4.88亿元,箭牌家居上半年营收28.37亿元,道氏技术上半年营收36.5亿元。

陶瓷砖行业发展与上游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从宏观背景来看,2025 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房屋施工、新开工、竣工面积分别同比下滑9.1%、20.0%和14.8%,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5%,使得上半年陶瓷企业经营业绩普遍承压。

但总体来看,陶瓷行业多家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可圈可点。有的营收、利润均大幅增长且创历史新高;有的瓷砖销售量再次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有的利润率显著提升,经营质量极大增强;有的二季度发力,增势强劲……

图片

点击查看详情:

图片

上半年营收!东鹏29.3亿、蒙娜丽莎19.2亿、科达81.9亿、帝欧11.8亿、箭牌28.4亿、鹰牌、斯米克、道氏……


图片
图片

广 告

热点

03


关停工厂、清空设备

越来越多陶企轻资产运营

近年来,在市场环境的倒逼下,陶瓷行业产销模式逐渐涌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譬如,产销分离态势愈发显著,轻资产运营的陶企越来越多,贴牌代工及厂房、生产线租赁等现象亦日趋普遍。

部分陶企选择关停自有工厂、拆除生产线——原有厂房或改造为仓库,或转租给其他行业企业——彻底退出生产环节,转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这类企业将全部资源聚焦于品牌运作、市场开拓与客户服务等领域,订单流向哪里,便前往对应区域开展贴牌合作,彻底摆脱了工厂停窑带来的经营压力与负担。

这类陶企在广东产区分布相对集中。最近几年,时常听到广东xx陶瓷关停了工厂,清空了设备,不再生产了,但品牌依旧活跃在市场,这种“退厂不退市”的转型路径,既甩掉了工厂与产能包袱,又保住了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 

另有部分陶瓷企业,虽多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打造自有品牌,却始终未能取得理想成效,于是不再执着于“品牌建设”,转而调整发展重心,将有限的资源与精力投入到工厂升级建设及生产制造环节,进而成为众多陶瓷企业寻求OEM合作时的重要伙伴。

在陶瓷行业加速洗牌的浪潮中,不少陶企正是通过此类经营策略的调整,成功实现了“绝处逢生”,他们通过集中自身全部力量,最大程度发挥“长板优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辟出一条全新的企业生存之道。

图片

点击查看详情:

图片

关停工厂、清空设备,越来越多陶企轻资产运营


图片
图片
图片

广 告

热点

04


又一起“瓷砖产地”纠纷,约定“广东砖”却变“江西砖”,法院这样判……

8月25日,安徽芜湖弋江区法院公布了一则瓷砖产地的纠纷案例,一名消费者与装修公司约定使用“广东砖”,实际却铺设“江西砖”,消费者认为其违约,要求“退一赔三”。

图片

2024年3月,段某委托某装修公司装修新房。双方在合同中指定使用的瓷砖为“XX瓷砖”,后续口头约定瓷砖产地为“广东”。铺设阶段,段某发现已铺设的瓷砖产地并非广东而是江西,便要求更换。

但装修公司称,其使用的“XX瓷砖”是广东佛山市某陶瓷公司旗下品牌,虽产地为江西,但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拒绝更换。

法院审理后认为,虽装修公司使用的瓷砖产地不符,但段某未能证明江西产瓷砖存在重大质量差异、系贴牌或假冒产品,亦未证明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风险,以及在质量、规格、功能、数量、价格等方面存在欺诈情形或性能不达公众预期,“退一赔三”诉求不予支持。

最终,法院认定该瑕疵履行未达到根本违约程度,对段某更换、重做的主张不予支持。综合考虑合同履行情况及装修标的价值,酌定装修公司向消费者支付2600元瑕疵补偿款。

图片

点击查看详情:

图片

又一起“瓷砖产地”纠纷,约定“广东砖”却变“江西砖”,法院这样判……


图片
图片

广 告

热点

05


一周内多家头部陶企母公司官宣:进军人工智能行业

近日,多家头部陶企母公司宣布,通过战略入股、设立子公司等形式进军人工智能行业,为传统制造业赋能,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8月27日,鹰牌集团母公司——天安新材公众号发文《天安新材战略投资若铂机器人,布局智能制造再落关键一子》写到,近日,天安新材完成对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通过受让18%股权的方式参股这家深耕AI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8月22日,欧神诺陶瓷母公司——帝欧家居发布“关于拟对外投资设立子公司的公告”,拟使用自有及自筹资金 50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水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业务。

而在此前,道氏技术在发布的2025半年报中亦提到,公司深耕新材料领域,专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布局已从单一陶瓷材料业务发展形成当前“碳材料+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战略资源”的多元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AI+材料”的战略发展方向。

图片

点击查看详情:

图片


一周内多家头部陶企母公司官宣:进军人工智能行业


图片
图片

广 告


热点

06


有一种瓷砖,叫贴牌砖

质量到底靠不靠谱?

长期以来,说起贴牌代工,陶瓷行业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贴牌代工的瓷砖本身是一种成熟的生产模式,靠不靠谱不取决于“贴牌”这种形式,而取决于“谁”来贴牌以及“如何”管控质量。

贴牌代工的瓷砖到底靠不靠谱?对于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其质量和可靠性取决于代工工厂的生产能力、品牌方的品控标准以及产品定位,既有靠谱的情况,也存在风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靠谱的贴牌砖,多是品牌方找技术成熟、设备先进的大厂代工——或因自身产能不足,或因异型砖等小众品类自生产成本高。

这类代工厂有成熟生产线与严控体系,品牌方还会聚焦设计、品牌与渠道,同时严抓品控:制定高于国标的标准、派驻品控驻厂、做第三方检测,甚至签不合格返工协议,中高端定位的贴牌砖更会为维护口碑严控质量,成品品质稳定,甚至不输自有工厂产品。

不靠谱的贴牌砖,多是小品牌为低价走量,选标准低、设备落后的小厂代工。小厂常用劣质原料、缩短烧制时间降成本,导致瓷砖强度差、吸水率高、釉面易脱落;品牌方还放任生产,不设品控与检测,出问题后又推诿责任,售后无保障。

综上,贴牌砖关键看品牌是否负责、代工厂是否有实力。消费者需通过检测报告、品牌口碑、售后等多维度甄别,别单靠“贴牌”标签判断。

图片

点击查看详情:

图片

有一种瓷砖,叫贴牌砖,质量到底靠不靠谱?


图片


热点

07


下半年瓷砖市场会怎样?

进入2025年下半年,陶瓷行业的空气里依然弥漫着硝烟的味道。上半年的“价格战”如同一场血腥的丛林战争,让无数企业伤痕累累。停窑、撤店、清算、拍卖……这些词汇依然是行业的高频词。市场需求的“天花板”下移,产能过剩的“地板”却不断上升,陶瓷企业被挤压在狭小的空间里,呼吸艰难。 

综合多方因素判断,下半年陶瓷砖市场整体仍将延续“低温运行”的基调,不会出现报复性反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周期远未结束,作为强关联产业,陶瓷行业难以独善其身。

然而,微光已在裂缝中显现。近期以来,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工具箱正在持续打开:贷款利率下调、首付比例降低、“保交楼”资金加速落地……这些政策虽无法让市场重回黄金时代,但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下滑势头,为市场提供托底支撑。

在这种“冰火交织”的市场环境下,陶瓷企业必须抛弃“熬一熬就能过去”的幻想,真正以战时状态,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图片

点击查看详情:

图片

下半年瓷砖市场会怎样?


图片

热点

08


杀价被骂“没底线”,守质又愁“没订单”!陶瓷企业太难了

当前,陶瓷行业正处于惨烈的洗牌当中。停窑、撤店、清算、拍卖……为了能够“活下去”,无数陶企以价格为矛,品质为盾,在本就疲软的市场上拼得血流成河,大量陶企、品牌被逼到了持续亏损的生死边缘。

有人挥舞着价格利器,抢市场、争流量,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巨量订单,先让窑炉开起来;有人品牌授权、租线包厂,通过轻资产运营,在困境中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坚持长期主义,宁丢订单,不降品质,以品质、创新谋求市场破局……

无数实践证明,行业洗牌,价格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然而,这场惨烈而又无底线的价格战,正将全行业拖入亏损的泥淖当中:价格之矛越锋利,品质之盾就越脆弱。无数陶企正挣扎在这道由价格与品质撕裂的市场裂缝当中:退一步,价格更低,死得更快;进一步,坚守品质,订单流失。

向左,还是向右?陶企正面临着一场关乎存亡的终极抉择。

市场运行自有其规律和逻辑。那些不断创造低价纪录的搅局者,虽然短期内能够获得更多的订单,但一定率先被淘汰出局,成为行业洗牌的牺牲品。而那些单纯坚持高品质的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填平价格与品质撕裂的市场鸿沟,则只能在品质的山顶上曲高和寡,难以为继。

陶瓷行业的终极洗牌,既决价格,也决品质。真正的胜出者,绝非单纯选择价格或者品质其中的一极,而是那些能够找到独特方式重新定义“性价比”的企业。它们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破局。

残酷的行业大洗牌,淘汰的不仅是过剩的产能,更是落后的商业模式和短视的生存哲学。价格战的终点,必然是价值战的起点。品质向左,价格向右的撕裂之路,注定走不通,行业的未来,终将走向价值回归的康庄大道。

图片

点击查看详情:

图片

杀价被骂“没底线”,守质又愁“没订单”!陶瓷企业太难了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