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下半年瓷砖市场会怎样?

陶瓷信息网2025-09-01 10:30:05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进入2025年下半年,陶瓷行业的空气里依然弥漫着硝烟的味道。上半年的“价格战”如同一场血腥的丛林战争,让无数企业伤痕累累。

停窑、撤店、清算、拍卖……这些词汇依然是行业的高频词。市场需求的“天花板”下移,产能过剩的“地板”却不断上升,陶瓷企业被挤压在狭小的空间里,呼吸艰难。


下半年市场:

寒意未退,但见微光

综合多方因素判断,下半年陶瓷砖市场整体仍将延续“低温运行”的基调,不会出现报复性反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周期远未结束,作为强关联产业,陶瓷行业难以独善其身。

工程渠道订单量持续萎缩仍是最大挑战。部分龙头房企仍处于艰难时刻,项目的停工、延期和付款条件的苛刻,使得曾经“吃饱饭”的工程渠道变成了高风险选择。

然而,微光已在裂缝中显现。

近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工具箱正在持续打开:贷款利率下调、首付比例降低、“保交楼”资金加速落地……这些政策虽无法让市场重回黄金时代,但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下滑势头,为市场提供托底支撑。

更为显著的是消费端需求的悄然变化。经过漫长疫情和市场调整后,消费者更加理性,但改善型装修需求正在逐步释放。

他们不再盲目追求“便宜”,而是更加关注品质、环保、设计和品牌。这意味着,谁能提供真正的价值,谁就能获得这波消费者的青睐。

图片

    

企业怎么干?

告别幻想,坚守价值

在这种“冰火交织”的市场环境下,陶瓷企业必须抛弃“熬一熬就能过去”的幻想,真正以战时状态,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市场策略可以从“广撒网”到“精捕捞”:一是坚决优化渠道结构。多家头部上市陶企上半年的财报已经指明了方向,主动收缩高风险工程业务,大力发展经销渠道和零售渠道。

下半年,企业必须对客户进行“体检”,果断放弃信用不良、付款条件苛刻的客户,哪怕订单量再诱人。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活下去比规模更重要。

二是深度下沉,做透区域市场。全国性的普涨行情已成过去式。部分企业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在核心区域市场做到极致,成为当地的“地头蛇”。与其在全国市场默默无闻,不如在一个省、一个市成为消费者首选品牌。

产品策略可以告别“大而全”,拥抱“小而美”:一是聚焦核心产品,砍掉冗余SKU。过去,企业习惯通过不断增加花色、规格来获取订单,导致库存成本高企。下半年,可以推行“大单品”策略,将资源集中在有竞争优势、能上量的产品上,通过做大单品规模来摊薄成本,提升性价比。

二是坚定不移走高端化、差异化路线。价格战的泥潭里没有赢家。近年来,许多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实现了突破,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技术壁垒。是功能性(防滑、抗菌、发热)?是设计感(侘寂、极简、素色)?还是绿色环保?找到一个点,打深打透,让自己无可替代。 

在运营策略上,死磕“降本增效”,向管理要利润:成本控制是生存的底线。下半年,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刀刃上。通过集约采购、工艺改进、节能降耗、精益生产等方式,极致地降低成本。但这绝不能以牺牲品质为代价,否则就是自毁长城。

其次,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运营效率。利用数字化工具,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优化排产计划,减少库存占用,实现精准营销。让企业的每一个动作都更有方向、更有效率。

图片

下半年的瓷砖市场,将是考验企业真实力的“试金石”。它将继续给那些盲目扩产、依赖低价的“巨婴”企业带来重重压力,同时会赋予那些聚焦客户价值、经营稳健、勇于创新的“长期主义者”新的机会。

这场残酷的洗牌,表面上看是清退过剩产能,本质上则是淘汰落后的商业模式和短视的经营哲学。

价格战的终点,必然是价值战的起点。当市场的浮沫被挤净,最终能留在牌桌上的企业,必然是那些重新定义了“性价比”的企业——它们或以绝对的成本和效率优势提供可靠品质,或以无法替代的创新和价值体验征服高端市场。

下半年,告别幻想,准备战斗。这是一场关于价值的生死突围,更是走向新生的必经之路。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