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2亿产能时代,淄博陶瓷如何突围?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01:28:14

919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淄博市建筑陶瓷行业精准转调工作方案》,进一步安排部署建筑陶瓷行业精准转调任务,全力推进建筑陶瓷行业转型升级。方案明确提出:淄博最终只保留2亿建筑陶瓷产能。

这在业内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淄博当前拥有230余家建筑陶瓷企业,瓷砖年产能约为7亿平方米,也就是说,淄博建筑陶瓷至少砍掉现有产能的三分之二,才能实现保留2亿产能的宏观目标。这对当地不少雄心勃勃的陶企而言,无疑是泼了一盆冷水。不仅如此,在“砍产能”过程中,谁去谁留也关乎陶企的生死存亡。

而淄博市政府的这一举动,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淄博在今年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围绕环保治理的停产措施,实际是为未来去产能埋下了伏笔。至此,一个由淄博市政府主导的大刀阔斧砍掉现有70%产能的计划也正式浮出水面。

2亿产能”的提出,让众多淄博陶企处于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无论是转移还是淘汰都是陶企不愿看到的结果。即使能够幸存,在2亿产能的新时代,陶企如何突围?这也将是对它们的巨大考验。

 

图为淄博建筑陶瓷工业园一角。

 

重拳去产能

近年来,淄博市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督促陶企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增快。在2015年下半年,淄博市政府明令禁止陶企夜间制粉。这一禁令的出台,实则意味着淄博陶企产能被迅速减半。

同年1230日,淄博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主城区南部区域建筑陶瓷企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即淄博市要用3年时间,通过搬迁入园、提升改造和关停淘汰等途径,加快主城区南部区域130家建筑陶瓷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由此拉开淄博市政府出台一系列环保治理措施对建筑陶瓷产业进行整治的序幕。

随后,淄博陶企迎来了史上最严历的环保整治。从20162月份至今,淄博市政府对建筑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首先是下文通知陶企节后未经环保验收不得私自开工,并在以后的环保抽检中对多家陶企开出了停产治理6个月的重磅罚单。到64日,淄博市又下发《关于保障G20峰会空气质量建筑陶瓷企业停产计划的通知》,要求辖内陶企施行为期四个月的减半生产。

如今,回顾淄博市政府此前出台的一系列限产、停产措施不难看出,在经历多年的粗放式生产之后,淄博建筑陶瓷必将要走向精细化发展道路。

按照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协会一负责人的说法:“淄博建筑陶瓷当前面临的环保形势非常严峻,整个行业也到了不抓不行的局面。只有把企业数量降下来,把产能降下来,企业也就不能只生产低档产品了。”

事实的确如此,在《淄博市建筑陶瓷行业精准转调工作方案》中还提到一组数据:到2020年,淄博市要力争培育10户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龙头企业,2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若按照此数字计算,淄博市的建筑陶瓷年营业收入将达400亿元。

有不少行业人士就此计算,按照全市年产瓷砖2亿平方米,若需完成400亿的营业收入来计算,淄博每平方米瓷砖的售价至少要在200元以上,才能实现政府提出的400亿产值目标。

走访中,多位淄博陶瓷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一数据和目标的实现难度非常之大。“在当前品牌附加值不高、营销环节薄弱的淄博产区,2亿平方米的瓷砖产能拿什么来支撑政府预期的400亿产值?

 

30年发展历程

陈峰(应受访者要求,此处为化名),淄博当地一位有名的资深陶瓷人士,亲眼见证了淄博建筑陶瓷从小到大,长达30年的发展历程。据陈峰介绍,淄博建筑陶瓷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小规模,以生产为主的粗放式发展,一直到今天的“江北瓷都”,建筑陶瓷行业的每一次壮大都见证了不少从业者的艰辛付出。

陈峰告诉记者,淄博建筑陶瓷是从2001年开始提升的,当时有陶企从冠军企业聘请了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快速提升了淄博的技术力量。

2003-2004年,贴牌商大规模来到淄博,淄博内墙砖开始全面提升,也可以说贴牌商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淄博产区的竞争实力。而淄博真正大规模的提升是在2005年底,无论是产品花色,还是产品质量都发展飞快,基本赶上了广东。当时业界对淄博内墙砖的评价已经很高。”陈峰说。

20082009年,淄博陶企发展达到高峰。当时有近270家企业,508条生产线,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而瓷砖年产能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值12.6亿平方米。彼时,陶瓷行业直接或间接带动了近30万人就业。其中,直接从事陶企生产的一线工人达10万人,至少有70008000人从事熔块、釉料、配件等配套行业。

据初步统计,原淄川区杨寨镇(后与双沟镇合并)80%以上的居民都与陶瓷行业有关。不可否认,淄博建筑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以及配套行业的发展。

与其他行业一样,建筑陶瓷行业也在发展中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这些年来,有不少企业因不适应行业发展规则,而被市场淘汰或自行退出行业舞台,同时也有不少优秀企业脱颖而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淄博也被业界称为“江北瓷都”,“全国第二大产区”。

陈峰坦言,淄博建筑陶瓷经过近10年的疯狂发展之后,政府有必要、有责任对行业进行整治,以提升整个产区的综合实力。“因为这些年来,淄博产品一直附加值偏低,同质化严重,以及严重供大于求,政府相应地提高建筑陶瓷发展门槛是应该的。”但当听到降至2亿产能的消息时,却令陈峰及同行们始料未及,他一再表示“政府这次的动作太大了”。

陈峰表示,不难看出,淄博市政府对此的态度非常明确——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即使政府换届,这一政策也不会出现丝毫转变。

区域品牌打造提速

与其他产区相比,淄博最大的优势是产品创新速度快。一是产品创新,包括花色创新与功能创新,如金狮王陶瓷的抗菌防滑瓷砖、统一陶瓷的防静电陶瓷等;二是生产工艺创新名列前茅,如干法制粉、连续球磨等,以及自动包装线与自动拣选包装线等;三是营销模式创新,如陶企开始大力发展专卖店建设,尝试电商销售等。

“随着产品创新加速,行业对淄博产区开始刮目相看。不仅如此,当前更多的陶企开始认识到,要提升产品竞争实力,没有创新不行。过去,即使有新产品,企业也不愿去做相关鉴定。如今政府鼓励,大家也都争着搞创新。”前述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但是淄博产品已经做的不错,却还要贴牌佛山生产,说明淄博企业不自信。这样极不利于淄博地域品牌的打造。”

为此,淄博市出台了多项政策来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如今年陶博会期间,淄博市针对建筑陶瓷、琉璃及日用瓷三大行业9大企业在当地媒体重点推广,且力度非常大。同时,淄博市政府今年还提出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中国(淄博)陶瓷琉璃城。

近年来,淄博市政府对建筑陶瓷行业也先后出台了很多鼓励措施,如帮助企业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或“山东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今年4月份,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协会向国家工商总局送交了淄博建筑陶瓷这一区域品牌的注册申请。

 

不惟陶企,产业链将面临重新布局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受今年限产影响,部分有出口业务的淄博陶企被迫停止了出口业务。而众多驻淄的出口贸易商也表示,假若淄博没有足够的瓷砖产能保障其业务的正常开展,下一步或许会将出口部迁至广东。

“出口渠道是淄博陶企一步步建设起来的。而今年的限产措施,已经让不少有出口业务的企业措手不及。限产导致的产能不足,已经让企业辛苦建立起来的外销模式遭受重创。而下一步,随着淄博产能的大幅减少,淄博出口可能会受到更大影响。” 一不愿具名的陶企出口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更令企业痛苦的是,下一步,国外订单接还是不接。接了,或许会因产能不足而造成违约,将赔付高额的违约金;不接,好不容易盼来的出口订单,眼睁睁的就丢了。

事实上,多数淄博出口企业在保障内销前提下,为保障生产线正常运转,通常会选择以较低的销售价格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而真正以高附加值出口的企业并不多见。

不惟出口业务,不少淄博陶企的内销也深受限产影响。即使在淄博陶博会期间,多数淄博陶企并未获得多少订单。而恰恰相反,前来淄博参展的外地厂家大多收获满满。另据记者了解,为保障企业的正常发展,目前已有几家陶企开始走出淄博,到外地投资建厂。未来,随着淄博当地产业政策的日趋严厉,无论是入园企业还是就地升级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或建设新线所致的资金压力,或改用天然气生产导致成本增高,都令陶企压力倍增。

陈峰告诉记者,“不要认为现在转移出去的是不好的企业,而留下来的就是好企业。这样理解是非常错误的。首先,这些企业可以在外地上大线,由于成本低,所以具有价格优势;其次,这些企业更了解淄博产区的营销、布局、客户群体、品质等状况,假若未来发生市场争夺战,这些企业将是淄博企业最大的敌人。彼时,淄博产区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夹击’。”

走访中,不少陶企业务人员担忧,2亿产能,对保留下来的淄博陶企来讲,或许自己的厂牌就足以消化掉。这样,贴牌商在淄博产区的生存空间就不大了,大批贴牌商或将走出淄博。接下来,当这些贴牌商出走之后,主要依靠贴牌商支撑起来的中国财富陶瓷城与中国(淄博)陶瓷总部,在没有产能保障的情况下,贴牌商还会留驻城内吗?淄博产区好不容易才打造起来的商贸平台优势还有多大?若真如此,会不会对淄博产区的展会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实际上,贴牌商对淄博产区的品牌塑造是两方面的,有利有弊。一方面,贴牌商加速了淄博花色开发速度,提升了淄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另一方面,贴牌商更愿意打造自己的品牌。除了贴牌商转移外地,服务淄博的原材料供应商也同样面临着产品销量的锐减,其更需要重新调整布局。

但是,更多的企业担心当地政府未来对建筑陶瓷产业政策不明朗。由于部分陶企的前景未卜,已经有银行对贷款陶企加大了监督力度。走访中,一淄博陶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受近期政策影响,某些有贷款业务的陶企已经受到来自银行方面的“友情”关照。

值得政府与企业深思的还远不止这些。相比现在,2亿产能时代,瓷砖产能降低了,厂家数量减少了,现有的从业人员如何安置?

 

何去何从?

眼下,2亿产能时代似乎比较遥远,但若真的到来,淄博陶企如何应对?

此前,由于生产线短、产能低,淄博陶企在新品研发方面独具优势。重要的是,淄博产区配套完善,更是国内重要的釉料生产基地,因此,釉料公司更愿与淄博陶企进行新品研发推广。“船小好调头”是淄博陶企转型快的真实写照。

下一步,即在2亿产能时代,假若没有更多的陶企可以合作,上游供应商还会坚守淄博,或陶企还会专门拿出生产线进行新产品试产吗?如今,陶企或更喜欢建设大生产线来降低生产成本,而这似乎又与淄博产区优势相悖。是选择建设大产能降成本,还是保留小产能好调头?

据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山东省现行环保标准高出国家标准近4倍。陶企不仅要环保排放达标,而且还要全面改进提升整个生产工艺,生产装备、环保设施、人员管理等。如今政府正加大力度助推陶企打造高附加值产品,不管入园企业还是就地升级企业。精准转调的关键是升级,只有如此,才会倒逼企业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将来淄博建筑陶瓷的地位才会改写。

上述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专”与“精”是此次精准转调的核心。通过调整,企业应认真考虑生产成本会增加多少,市场占有率到底多大,销售途径建设如何。假若能够保留下来,适不适合继续走下去等等,假若不做瓷砖,那未来做什么,这都是企业当前要考虑的事情。当前调整对企业的转型升级是阵痛,但更利于行业发展。

“淄博陶企在夹缝中生存,依靠传统模式去竞争,明显行不通。个人认为,淄博陶企应该走科技领先、技术领先、具有一定产品特色的发展道路,或许市场占比不大,但产品附加值高,可以代表淄博特色。而政府部门,应在平稳过渡中不断督促与扶持企业,让企业走出一条真正具有淄博特色的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淄博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一直以来,建筑陶瓷行业素有“南有佛山,北有淄博”的说法,这不仅是因为产能大,更重要的是,两地拥有完善的配套行业,其中包括庞大的商贸平台。

2亿产能时代,影响到的不止是陶企,它对淄博当地商贸平台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淄博,作为北方最大的建筑陶瓷营销基地,中国财富陶瓷城与中国(淄博)陶瓷总部目前已建成80万平方米的展示平台,拥有超1000家厂家或品牌入驻。由于两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所拥有的巨大规模与体量,假若没有大产能支撑,两者或将面临非常尴尬的发展境地。

走访中,不少行业人士表示,淄博市这次以建筑陶瓷行业为突破口,作为当地其他行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来打造。而随着政府未来要求的标准不断提升,企业是否能跟的上?假若有企业跟不上发展步伐,可能会倒闭,而一旦倒闭,它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就会流失,这对淄博产区来说,将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有陶企表示,对于未来发展,即使再困难,也要抓好品牌建设,走差异化发展路线。不管以后能不能留下,也要想办法提升产品附加值。“不仅如此,企业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更应该全面提升,增强综合实力。”淄博建材冶金行业协会负责人说。

 (陶瓷信息驻山东记者 张新生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