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佛山陶瓷风光的背后:失去的荣耀?

陶瓷信息网2019-01-09 21:02:42
640)this.style.width=64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在现有的产业版图中,陶瓷产业的重要性被大幅弱化。 卢奕诚 摄  回归制造,做强实体经济,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题,更是全球热议的话题。但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数年时间中,佛山陶瓷却经历了一场与当前趋势相反的变迁——“去制造化”。不仅大量企业外迁,留下的生产环节是否技术落后也遭到质疑。近几年,佛山陶瓷更热衷于“总部经济”、“中央商务”等第三产业概念,做大做强陶瓷研发、营销的目的很明确。但脱离了制造环节,特别是在当前回归实体经济的趋势下,佛山陶瓷是否遭遇迷茫?面对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快速崛起,佛山陶瓷该怎么办?  元宵刚过,小吴经营的一家小型抛光厂就接到一笔订单,为一批砖坯抛光、切割,贴上客户的牌子出售。  2007年,佛山启动陶瓷产业大整治,200多家企业转产、转移甚至关停,仅余60多家企业还保留生产线。但奇怪的是,在这60多家企业之外,却仍有大量小型石抛厂在佛山生存。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佛山陶瓷企业在外投资的生产基地中,大部分都是三四百米以上的现代化大型生产线,产业机械化程度很高。  2007年,佛山规模以上陶瓷工业总产值614.45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7%。5年后,佛山陶瓷工业产值为800多亿元,同期,全市工业总产值已增长一倍多,于2011年已迈入1.7万亿元门槛。  这段期间,佛山陶瓷热衷于总部经济、中央商务等第三产业概念。  佛山已提出“广东最大先进制造基地”、做强实体经济的目标,但在现有的产业版图中,陶瓷产业的重要性被大幅弱化却已成为一个事实。尽管“佛山陶瓷”仍是广东乃至中国制造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但这一象征意义,在某种层面上反而成其真实写照。  留下的其实都是落后产能?  留下来的企业生产线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佛山陶瓷企业在外投资的生产基地中,大部分都是三四百米以上的现代化大型生产线,产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工人已经可以在洁净的空调车间中无忧无虑地工作。  “佛山工业总产值有7000多亿,干掉污染企业,少个几十上百亿有什么问题?如果能把环境搞好,即使GDP掉个几百亿下来也是值得的。”2007年初,时任佛山市委书记的林元和在一次会议上表态。  今年年初,佛山陶企随意倾倒废浆现象被媒体曝光,陶瓷行业污染再次成为焦点。人们陡然产生错觉,经历了数年产业大整治,200多家企业被迫转产、转移甚至关停的陶瓷产业,现在究竟是什么样子?  2007年,佛山陶瓷行业整治开启。佛山366家规模以上陶企中最终有200多家转产、转移甚至关停,开始以全国为版图进行产业迁移。  从环境整治来看,产业转移有其效果。从2006年到2009年,佛山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7.3%,下降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2011年,陶瓷重镇南庄的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比2006年下降了66%。  佛山借此打造出“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中国陶瓷中央商务”等新平台也开始动工,诸如“世界级的陶瓷之都”、“世界级的产业基地”等目标见诸报端。  然而,陶瓷产业一片风光的背后,是否还藏着什么?  2010年,保留下来的金意陶佛山生产基地被附近居民投诉臭气污染,这个位于石湾三友南路居民密集区的厂房,最终被监测证实排放超过限制标准。  生产线保留在佛山的60多家企业中,记者发现,这些厂房散乱地分布在佛山各个角落,在石湾这样的老城区,诸如东鹏、金意陶鹰牌等知名企业的厂房都与居民区混杂在一起,有些距离民居仅十余米,噪音、粉尘容易扰民。  “留下来的企业都是规模大的、好的?不!有一部分是好的,有一部分是大的,但有很多是落后的,不管是产能、装备还是技术。”佛山陶瓷行业协会会长戴一民坦承,这些企业的生产线大部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虽然前几年经过了清洁化改造或者技术提升,但毕竟缺少现代化技术,规模小,能耗较高。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佛山陶企在外投资的生产基地中,大部分都是三四百米以上的现代化大型生产线,产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工人已经可以在洁净的空调车间中无忧无虑地工作。  “佛山也有这样的生产线,比如新明珠、新中源,但数量不多。据说市经贸局一位领导去基层参观,看了新明珠的三水工厂后感叹:原来陶瓷是这样的!才明白陶瓷的车间也可以很干净,人很少。”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跟不上佛山产业增长,陶瓷“符号化”?  佛山2011年工业总产值已迈入1.7万亿门槛,相比2007年增长一倍多。而佛山陶瓷2012的工业产值仅为800多亿。  更奇怪的是,许多规模企业被迫迁走,却有不少小型抛光厂仍然留在佛山。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经常有其他地方的陶瓷企业把砖坯拿到佛山来抛光、切割,再卖向市场。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曾对佛山石抛厂进行摸底调研,他发现佛山有300多家大小石抛厂,为上千家企业进行贴牌生产。  据悉,这些抛光厂分布在南庄、西樵、三水等地。在仅存25家陶瓷企业的禅城,分散着大量类似的石抛厂,初步估计,共有上百条生产线。这些厂家往往规模不大,购入几台抛光机即可生产。  这些变化带来的是连锁反应。“以前住在佛山宾馆的,七成以上都是来谈陶瓷生意。但现在就不行了,少了很多。”佛山皇冠假日酒店一位大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去年7月,中国陶瓷中央商务区一期开始动工。陶瓷产业转移后,佛山陶瓷的平台化项目越来越多,总部经济更是成为佛山陶瓷转型的一大亮点,但陶瓷实体空心化的长期质疑并没有就此掩盖——不仅制造业外迁,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也有损失,一些企业也把研发中心迁往制造基地,仅把佛山作为营销总部。  数据显示,2007年,佛山规模以上陶瓷工业企业366家、工业总产值614.45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7%。5年过去,佛山2011年工业总产值已迈入1.7万亿门槛,相比2007年增长一倍多,而佛山陶瓷2012的工业产值仅为800多亿。  “即便是这800多亿,我也表示怀疑,仅以佛山现有的生产能力,达不到如此规模。”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黄希然说。  2011年3月,当时还是佛山市长的现任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捧回“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时,曾感慨地说“每年减少产值至少500亿,这块奖牌真的是来之不易”,从侧面证实产业转移对佛山陶瓷实体经济的巨大影响。  李贻伟上任市委书记后,发出“广东最大先进制造基地”、做强实体经济的响亮目标,但在佛山现有的产业版图中,陶瓷产业的重要性被大幅弱化却已成为一个事实。尽管“佛山陶瓷”仍是广东乃至中国制造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但这一象征意义,在某种层面上反而成其真实写照。  错过企业投资福利,养肥了竞争区域?  在全国陶瓷版图中,佛山无可争议的地位也开始变得微妙。  2008年中国启动4万亿内需刺激政策,佛山陶企非常幸运地借此机会完成对外投资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仅禅城外迁的陶瓷企业就在佛山以外的承接转移地购置了32000多亩陶瓷生产用地,直接投入资金75亿元,规划新建生产线250多条,形成年产约20亿平方米的生产规模。  “大量生产基地转移到清远、安培、肇庆、云浮,这些地方的整体生产线规模比佛山还要大。”黄希然说。  去年底,沈阳日报一篇《法库陶瓷开发区千亿产值呼之欲出》引起佛山陶瓷业界关注,这座县城拥有20平方公里的陶瓷工业园区,甚至已经有自己的国际陶博会。  佛山不仅没有享受到陶瓷企业扩张投资的“福利”,反而为自己在全国培养出许多竞争对手。  以去年喷墨打印机的爆发为例,这一技术和设备在全国大范围的运用,导致佛山原有的设备与技术优势被拉到同一起跑线上。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山东产区至少上马100台喷墨打印机,而全球最早生产陶瓷喷墨机的Kerajet的国内代理权亦落到了福建企业手中。  抛光砖是佛山陶瓷产业的一大竞争砝码,但喷墨技术使得釉面砖的装饰效果大幅度超过抛光砖。业内人士罗杰称,在釉面砖领域,山东的品质已经和广东基本持平,而价格上更具优势。“一块600 600(mm)的全抛釉产品,佛山的出口价需要18元,而山东只需12元依然可以保持一定利润。”  去年,一家山东陶瓷企业兴开元在佛山陶瓷总部基地设置了一家釉料公司,向总部基地的佛山企业出售其出品的一次烧微晶釉料。而事实上,微晶石系列产品是佛山企业率先研发推动的。  甚至国际市场上,佛山陶企也正在退缩。据商务部最新相关资料,以美国市场为例,占据主要份额的是福建产区,其次是山东产区,而佛山只能排到第三。  佛山不仅没有享受到陶瓷企业扩张投资的“福利”,反而为自己在全国培养出许多竞争对手。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