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陶业长征IV】湖北:已建成114条生产线,规划待建45条

陶瓷信息网2019-01-09 20:58:52

 

——瓷砖日产能达149.05万平方米,西瓦日产能192.1万片

 

联合主办: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陶瓷信息》报社

 

陶业长征IV第一站:湖北省

调查时间:2014815-2014825

调查组成员:陶瓷信息记者 操儒冰 黄志坚

/陶瓷信息记者 操儒冰  图表/陶瓷信息记者黄志坚

 

重要信息:湖北产区瓷砖(不含西瓦)日总产能149.05万平方米。其中,瓷片生产线30条,日产能58.1万平方米;抛光砖生产线20条,日产能37.7万平方米;外墙砖生产线18条,日产能24.2万平方米;仿古砖生产线13条,日产能18.3万平方米;全抛釉生产线7条,日产能6.1平方米;其他瓷砖产品(包括小地砖、薄板、耐磨砖、腰线)生产线5条,日产能4.65万平方米;西瓦生产线21条,日产能192.1万片。

       湖北产区规划中待建生产线45条,其中在建生产线4条,上线喷墨机82台。

 

 

《陶瓷信息》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湖北蕲春。

 

湖北是陶瓷砖生产和需求大省,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七。自2007年以来,湖北当阳、南漳、蕲春、浠水、通城等多个县(市、区)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并相继喊出打造“瓷都“的口号,一时间湖北建筑陶瓷产业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据陶瓷信息记者最新统计,湖北建筑陶瓷产业散布于16个县(市、区),除当阳、蕲春、黄梅产业布局相对较为集中,集聚效应明显之外,余下大部分地区仅有1~3家陶瓷企业。而从资本构成来看,以福建资本为最,如当阳、蕲春,大部分企业源自福建晋江、闽清等地,另有相当数量资本来自广东、浙江、山东、四川等传统建筑陶瓷大省或经济大省,而土生土长的本土陶企则并不多见。

 

泛当阳:

  湖北最大陶瓷产业集聚地,建成生产线61

 

当阳市大力发展陶瓷产业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10月。大地陶瓷与市政府签订协议,投资3.3亿元,拟建设7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同年11月,新中源集团决定在当阳市建设生产基地,组建宝加利陶瓷有限公司。

据统计,目前当阳市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集群内企业(含在建)达67家,陶瓷砖(瓦)生产企业13家,全市拟建筑陶瓷瓷生产线总计99条(含卫生洁具、腰线配套),已建成陶瓷砖(瓦)生产线46条,加之临近的远安县、枝江市,泛当阳产区共建成陶瓷砖(瓦)生产线61条。

2013年,当阳共生产瓷砖2.95亿平方米,预计占湖北省陶瓷砖生产产能的70%以上。集群内采矿、陶瓷原料加工、陶瓷产品二次加工、机械模具、物流运输、印刷包装等配套企业达51家。67家陶瓷及配套生产企业,在册职工达14222人,2013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占当阳工业比重的17.4%。

 

严控总量不超100条,促进产品提档升级

 

当阳市经济商务局透露,未来当阳将进一步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按照陶瓷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陶瓷生产线不超过100条总量限制,择优汰劣,对工艺落后、质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生产线坚决抵制,鼓励现有企业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或自建企业研发中心,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经济商务局称,当阳未来不再引进陶瓷企业,但对于国际或国内知名企业品牌,仍会考虑引进。

天然气已纳入规划,斥重资打造绿色园区

当阳陶瓷工业园绿树成荫,工厂被隐藏于树林之中。当阳市经济商务局介绍,近几年当阳市政府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资金用于园区绿化工程,效果显著。“现在车行园区主干道,已很难看到厂”。

此外,当阳在近两年大力引进行业内的新技术、新设备,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对于天然气使用,经济商务局称,已纳入规划。

 

抓好品牌建设,树立标杆企业

 

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是当阳政府部门未来的重点工作。据经济商务局介绍,一直以来,当阳大多数陶企都打着“福建品牌”或“佛山品牌”,本土自主品牌极度缺乏,正因如此,还曾遭工商查处、遭武汉经销商集体抵制。

而另一方面,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陶企认可。湖北楚瓷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筠说,当阳陶瓷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龙头和标杆企业做参照,让企业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很迷茫。

经济商务局坦陈,虽然近些年当阳在品牌建设上略有成效——已获“湖北省名牌产品”10个,但还远远不够。未来将鼓励企业参加各种陶瓷展会和行业论坛,在各种媒体进行企业形象和品牌宣传,对于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8~10万元,对于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热奖励80~100万元。

经济商务局介绍,目前凯旋陶瓷正在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将为当阳产区陶企的品牌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

 

蕲春县:

产区规模趋稳

 

蕲春县陶瓷产业起步于2006年,已发展成为蕲春县工业经济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陶瓷企业全部集中在该县赤东镇陶瓷工业园内,园区位于县城以西5公里处,交通便利,物流通畅。

陶瓷产业园共有企业14家,其中陶瓷生产企业7家,模具企业3家,包装企业3家,釉料企业1家。据调查,蕲春陶瓷产业规模已趋稳,与2011年相比,除中陶实业新建一条瓷片生产线,其余企业并无生产线新建;谈及未来规划,当地陶企负责人均表示:未来基本不会再上新线。

 

黄梅县:

湖北“西瓦之都” 

 

黄梅县陶瓷企业主要集中于该县杉木工业园内,陶土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依托当地交通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推进陶瓷工业园区建设,园区规划面积2600亩,重点发展陶瓷产业及其附属产业。

黄梅的陶瓷产品逾9成为西瓦,这与当地蕴藏的原料资源有着密切关联。由于缺乏优质的原料资源,黄梅陶企只能因地制宜,运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对坯体要求并不高的西瓦。

据陶瓷信息记者统计,目前黄梅共有上规模的西瓦生产企业7家,生产线8条,日产能48.6万片,形成了西瓦与配件完整搭配的产业链。

      

浠水县:

交通物流优势凸出 ,尚未形成产业规模

 

nth="7" year="2010" w:st="on">2010728,湖北省浠水县在佛山召开了规模盛大的陶瓷产业园推介会,随着首批企业签约投资意向合作,正式拉开了浠水陶瓷产业发展的序幕。

当年830日,总投资60亿元的浠水陶瓷产业园在该县兰溪工业集中区奠基并计划用6年时间建成占地6000亩、拥有60条现代化生产线的中部地区最大陶瓷生产基地。

4年后,陶瓷信息记者深入浠水兰溪工业园后发现,该园区仅有两家陶瓷企业,共建成生产线7条,且全部生产抛光砖。当地业内人士透露,因多方原因,多家与浠水签约的广东陶企后来并未入驻园区。 

据了解,浠水发展建筑陶瓷产业拥有原材料、窑炉配套、交通物流等多方面优势。园区滨临长江黄金水道,紧依黄黄高速和大广高速,形成便捷的物流运输网络格局。

 

通城县:

曾规划打造“华中小瓷都”,目前仅2家陶企建成投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通城陶瓷业发展迅速,仅国有瓷厂就有8家之多,大小陶瓷厂近百家,生活、建筑、工艺用瓷等声名远播。一时间,“通城造”陶瓷产品在市场上热销。由于一哄而起,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人才缺乏,陶瓷业好景不长,逐渐衰落,最终全部关门大吉。近年来,随着通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陶瓷业的复兴又被作为振兴通城经济的主导产业提上议程。

通城县陶瓷产业园位于离县城西部8公里的大坪乡沙口村,总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环境承受能力可容纳100条生产线的正常生产需要。            

 

该县曾规划,将陶瓷业建设成为全县又一支柱产业和工业系统的主导产业,将通城打造成华中地区集陶瓷原料加工基地、陶瓷产品生产及出口基地于一体的“小瓷都”。 目前进驻园区的陶瓷企业有杭瑞和亚细亚两家陶企。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