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一批陶企将退出市场!未来3-5年,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陶瓷信息网2025-11-21 09:45:28

wps7.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当前,陶瓷产业正经历一段充满压力的时期:供给过剩、市场收缩、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众多企业已陷入生存困境,销售额下降、盈利空间收窄、资金周转紧张,不得不采取停窑减产、裁员降薪等措施。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轮调整才刚刚开始,远未触底。结合房地产行业的走势预判,业内普遍认为瓷砖市场的规模将持续收缩,未来年需求量可能回落至45亿平方米左右,甚至有人预测会触及30亿平方米的底线。可以预见,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有一批陶瓷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尽管形势严峻,但我们也不应丧失信心。即便当前行业整体开工率低于五成,不少企业陷入亏损,但仍有一些品牌——特别是那些定位独特、勇于创新的新兴企业——保持了可观的增长;部分以制造见长的企业,虽自有品牌和渠道难以完全消化产能,却通过代工合作维持着较高的产线运转率;而一些龙头企业,在经历坏账清理和业绩回调之后,亏损已得到控制,逐渐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这一点从部分上市陶企的中报预告中可见一斑。

wps8.jpg 

行业发展之路从来不是坦途。陶瓷行业四十年风雨历程中,每一年、每一地都曾面临不同的挑战。客观来看,当前所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历史上更为艰巨。回望行业前辈在资源匮乏年代的创业艰辛,今天的困难或许只是成长中的阵痛。正如一句话所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坚定信念——困难正是锤炼意志的砺石,跨越挑战,我们将变得更强。

空想无益,行动为王。面对产能过剩、需求疲软与竞争加剧的困局,消极抱怨无济于事,唯有积极应对、主动作为。我们必须在深入理解行业趋势与市场现状的前提下,调整航向、优化策略、精准发力,以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方能在行业重构的浪潮中突围而出,赢得最终胜利。

当然,这种信心不应是盲目乐观,而必须建立在对陶瓷行业、中国经济和全球格局的清醒认知之上。经营企业犹如马拉松,比拼的不仅是速度,更是耐力、韧性与综合实力。切不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市场火热就盲目扩产,行情低迷便设法脱身。这样的行为不是真正的企业经营,而是投机。

作为居室装饰的重要材料,陶瓷行业始终是一个与房地产紧密关联的长期产业。关于房地产的未来,黄奇帆曾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将从2021年的18亿平方米逐步回落,最终稳定在12亿平方米左右。

他解释,过去四十年累计建成住宅超500亿平方米,按50年折旧估算,每年自然更替需求约为10亿平方米,加上结构性新增需求约2亿平方米,合计12亿平方米将成为坚实的市场底线。据此推算,国内瓷砖消费量仍将维持在55亿平方米以上,即便保守估计,也接近50亿平方米——这样的市场体量,依然充满希望。

wps9.jpg 

近年来,瓷砖价格持续走低,行业均价从过去的每平方米40多元降至30多元,部分低端产品出厂价甚至跌破20元。与此同时,人工、能源、原材料等成本不断攀升,侵蚀企业利润,使许多公司处于亏损边缘。

然而对比意大利等瓷砖制造强国,其2023年的产品平均售价仍高达16.6欧元/平方米。这样的差距,正提示着我们未来的提升方向。尽管当前价格战频发,但这只是竞争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那些定位高端、具备差异化优势的企业,有望逐步带动产品价格回升。

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目前,仍有大量陶企停留在依赖成本与规模优势的旧有模式,在研发、设计、交付等环节存在明显短板——而这些差距,正是未来进步与增长的关键所在。

努力未必百分之百成功,但放弃注定失败。这一轮行业洗牌,实质上是转型升级进入攻坚阶段的体现,阵痛在所难免。唯有那些信念坚定、勇于变革、积极行动、敢于突破的企业,才能在时代大潮中脱颖而出,书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wps10.jpg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