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各地“100强”,陶瓷企业上榜正变得越来越难

陶瓷信息网2025-11-19 13:36:51

wps1.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近期,广东、江西、广西等各地“100强企业系列榜单陆续发布,陶瓷企业的身影愈发少见。

曾经凭借地产红利跻身榜单的陶瓷企业,如今正面临 入围难、留存更难的困境。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是榜单门槛持续抬高的外部压力,更是行业深度调整期多重矛盾叠加的必然结果,折射出传统陶瓷产业在高质量发展转型中的阵痛与挑战。

01

榜单门槛逐年攀升

陶瓷企业营收增长乏力

 

各地100强榜单的入围标准正以显著增速逐年提高,直接抬高了陶瓷企业的入围门槛。以广东为例,2024年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入围门槛已升至 133.08 亿元,较上年增长 8.1%,而全省无一陶瓷企业能达到这一标准。

而在近期发布的“2025江西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入围门槛为48.18 亿元,较2024年增加5.01亿元,创历史新高,但陶瓷企业无一上榜。曾几何时,陶瓷企业是江西民企百强的重要力量,连续几年有多家陶瓷企业上榜。

与榜单门槛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陶瓷企业的营收困境。受房地产下行影响,2024年陶瓷行业停窑率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之最,达到50%,个别产区甚至高达60%,大量生产线开工不足直接导致营收下滑。在门槛涨、营收跌的双重挤压下,陶瓷企业入围100强的难度大幅增加。

归根究底,各地100强榜单的入围门槛持续攀升,其增速远超传统陶瓷行业的平均增速。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见顶的背景下,陶瓷企业依靠规模扩张实现营收大幅增长的路径已经收窄。

其次,陶瓷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规模已非常庞大,但整体仍面临产品同质化、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在榜单竞争中,与那些处于风口、资本密集的新兴行业(如新能源、电子科技)相比,传统陶瓷制造业的营收扩张能力相形见绌。

陶瓷企业登上各地“100榜单越来越难,这一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行业内外部的结构性变化。这不仅仅是排名的波动,更是中国陶瓷产业进入深度调整与价值重构关键阶段的明确信号。

 

02

告别规模和速度

转向质量和效益

 

陶瓷企业在百强榜单中身影的淡出,折射出行业正在告别以规模和速度为王的旧时代,步入一个以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为核心的新阶段。

短期内,陶瓷企业难以重回民企百强阵营,但通过数字化转型、高端化发展和细分市场突破,它们有望在制造业百强、专精特新榜单上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

陶瓷行业的未来不在规模的盲目扩张,而在价值的重新定义——从传统建材供应商向新材料+智能制造+品牌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才是破局之道。

对陶瓷行业而言,百强缺席不是终点,而是重构竞争逻辑的起点。未来的突破点不在盲目追求规模,而是通过价值创新和模式重构,在新的评价体系中重新定义自身价值。

这场变革中,能够拥抱智能制造、深耕高端市场、专注细分领域的企业,终将在产业洗牌后重新站上舞台中央 —— 或许不是在传统百强榜单,而是在 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新赛道上,绽放属于中国陶瓷的新光彩。

wps2.jpg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