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陶瓷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陶瓷信息网2025-11-19 10:10:57

wps12.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日前,广东一家陶瓷厂拍卖库存产品补发员工工资的公告引发行业震荡。公告显示,该陶企拖欠员工工资,因顶不住员工向劳动部门上访而不得已拍卖库存产品用于支付员工工资。拖欠工资,对于陶瓷行业而言,虽然不是新鲜话题,但由此暴露出现阶段诸多陶企面临的经营压力甚至重重危机。

一纸公告,将成为行业大洗牌中诸多陷入困境中的陶企寻求自救的年度标签。

据一家行业媒体报道,2025年,陶瓷行业产能持续出清,破产、倒闭陶企数量仍不在少数。人民法院公告网查询显示,1-10月,全国合计有10家陶企宣告破产。事实上,陷入困境中的陶企远不至这些,当中并未包括那些未进入破产程序而停产、关门的企业。

与此同时,行业新建产线的步伐却从未停止,时不时就会传来新线点火的消息。据《陶瓷信息》不完全统计,今年1-10月,国内有超过32条通过新建或技改点火投产的全新窑炉,其中刚刚过去的10月就有至少5条新线点火投产。

wps13.jpg 

一边是产能出清,陶企倒闭,一边是新线点火,规模扩张,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勾勒出行业分化与重构的鲜明图景。背后的动因,则是行业大退潮中,分化加剧,洗牌加快。几乎每一家陶企都面临着命运的十字路口——要么转型成功,逆势而上;要么苦熬硬撑,等待转机;要么市场萎缩,淘汰出局……

从那些新建窑炉、产线的企业来看,既有行业头部,也有中西部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微企业;而在破产倒闭的名单当中,既有雄霸一方的头部品牌,也有曾经的强二线品牌,当然,更多是鲜闻其名的小微企业,广东陶企竟然占了大头。

由此可以看出,行业洗牌,既洗头部,也洗尾部。那些在大退潮背景下仍然逆势扩张的产线,不仅是这个行业的新鲜血液,更是未来产业重构的强势力量。

wps14.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产能过剩、开工不足、营收跳水,竞争加剧、人员富余、现金流短缺……每一道坎都是扼住企业生存咽喉的绞索,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应对举措,企业将被拖入下行的轨道,最终万劫不复。

这场行业大洗牌的狂风骤雨,其剧烈程度,首先体现在无差别的杀伤力上。过去,行业普遍认为洗牌主要是淘汰技术落后、规模弱小的小微企业,而实力雄厚的头部陶企则风险较小,甚至有可能趁机做大。然而,现实给出了更为残酷的答案,从前三季度上市陶企年报当中就会发现,部分头部陶企业绩跳水的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此轮洗牌,并非简单的弱肉强食,而是一场对企业综合实力全方位、深层次的考验。船大抗风浪,船小好掉头。无论陶企过去如何,不管你的规模多大、实力多强,也不管你是头部还是尾部,只要未能与时俱进,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任何企业都有可能轰然倒下。

wps15.jpg 

正是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那些新建成的生产线,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你很难将它们划归为盲目扩张的产物,恰恰相反,它们是行业洗牌当中分化与演进的直接证明。这些新产线的背后,是两类截然不同但目标一致的市场参与者:一类是行业头部,它们凭借深厚的资本积累、强大的品牌溢价和成熟的渠道网络,敢于在行业低谷时进行战略性投入。

其新建的产线,无不指向更高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更严苛的绿色环保和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体系。它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进一步拉开与追赶者的距离,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实现逆周期投资的扩张战略。

另一类则是中西部地区涌现出的新势力。它们或许名不见经传,但凭借区域性的能源、成本优势和贴近市场的物流便利,以及对特定细分领域的专注,同样加入了扩张的行列。它们的进入,正在悄然改变建陶产业的传统地理格局,使得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分散、多极的发展态势。

wps16.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无论是巨头还是新锐,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试图通过换血而非输血来提升竞争力——以全新的、更先进的产能,更可靠的品质(5A标准)置换掉低效落后的存量产能。这正是洗牌最核心的表现,不是总量的简单减少,而是结构的优化与全产链的升级。

有人逆势增长,有人颓势下滑……一边是旧模式、旧产能、旧动能企业在重重压力下的黯然退场,另一边是新模式、新产能、新动能企业的强势卡位。一退一进之间,有人游刃有余,有人连滚带爬,行业洗牌的步伐前所未有地加快。

可以预见,这场大退潮结束后,存活下来的企业数量必然会大幅减少,但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级将得到显著提升。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同质化产品之间的价格血拼,而是涵盖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管理和服务体验的全价值链竞争。

 

wps17.jpg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