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警惕!陶瓷行业标准制定中的“泡沫”

陶瓷信息网2025-11-06 09:10:01

wps21.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随着陶瓷行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的日渐成熟,标准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产品不断细分,并拥有了专业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这本是行业进步、走向规范和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但在一片喧嚣声中,我们也不得不警惕标准泛滥所带来的泡沫

无可否认,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对于制造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是行业共同遵守的技术准则和质量底线,是保障产品安全、可靠的根本。一套科学、先进、统一的产品质量技术标准,能够有效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减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导企业进行有序竞争。

wps22.jpg 

经过多年的发展,陶瓷砖已演化出许多品类,包括陶瓷薄板、陶瓷大板、陶瓷岩板、木纹砖、外墙砖、广场砖、大理石瓷砖等,许多细分品类不仅拥有标准,而且还不止一个。标准的制定和建立,使得产品质量有了明确的评判依据,引导企业对标先进,继而促进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因此,在行业发展进程中,大力构建标准体系,具有深远而又积极的意义。

过去一段时间,陶瓷行业早已陷入标准大爆炸的漩涡,除了瓷砖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还有上游的装备、化工等领域,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迅速纳入标准化的轨道。

在这个过程中,各类行业协会、学会、媒体、检测机构等扮演了积极的推动者角色。它们通过举办标准研讨会、启动标准制定项目、发布标准解读,在规范行业竞争、提升市场门槛、凝聚行业共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物极必反。当标准制定的热情超越了实际需求,当标准本身成为各方竞相追逐的标的时,困惑便接踵而至。在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开始滑向为制定而制定的深渊。

于是,我们看到了标准泛滥的种种怪象:一些标准内容空洞,缺乏技术含量和创新性,仅仅是国家标准的简单仿版;一些标准脱离市场实际,要么过于超前难以执行,要么早已是行业普遍遵循的惯例,制定成文纯属多此一举;更有甚者,不同机构制定的标准相互重叠、甚至矛盾,让企业无所适从。

这些纸上标准的命运,往往是在一场场自娱自乐的发布后便被束之高阁,几乎没有企业会真正依此执行。它们存在的最大意义,似乎就是为了完成制定这个动作本身,或者成为某些机构、平台的KPI

陶瓷企业的各类产品,截止目前,绝大部分执行的都是GB/T 4100-2015陶瓷砖国家标准。大量标准从发布以来,从来就没有被印在产品包装箱上的机会。

wps23.jpg 

为何会出现标准制定的虚假繁荣?根源在于,标准的制定已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利益链。在得标准者得天下的利益驱使下,参与制定标准,尤其是牵头制定标准,被视为掌握行业话语权、提升品牌形象的捷径。

头部企业自然当仁不让,希望通过标准巩固其领导地位。而一些不具备技术实力的行业腰尾部企业,乃至本应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也纷纷挤入标准制定的行列。它们的目的或许更为直接:获取一个标准起草单位参编企业的名头,以此为噱头进行宣传,为企业镀上一层权威金边。这背后,是一场关于企业声誉和市场利益的激烈博弈。

而标准的组织制定方,包括各类协会、学会、检测机构等,也在这条新兴的利益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立项、研讨、评审、发布、宣传……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伴随着相应的费用。

这些机构通过组织标准制定,不仅扩大了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更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一个起草单位多少钱,一个参编企业多少钱,开始被明码标价。当制定标准变成一门生意,多立项目、多出标准,就成了某些机构的内在冲动。对标准的质量、适用性和必要性的审慎评估,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被日渐淡忘。

标准不是越多越好。行业协会和管理部门需要共同反思,建立更加科学、严谨的标准立项、制定、评估和退出机制。要坚决挤压标准制定中的泡沫,砍掉那些可有可无、滥竽充数的标准。要打破标准制定的小圈子,鼓励更多真正有技术、有应用的单位参与,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更重要的是,要让标准从纸面走向工厂,从文本走向市场强化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不适应技术发展或无法有效执行的标准及时废止或修订。让标准重新回归其作为技术基准质量准绳的初心。

标准是制造业迈向高端的阶梯,切莫让其沦为各方争食的唐僧肉,更不应在泛滥成灾中,迷失了来路与方向。唯有敬畏标准、珍惜标准,让每一份标准都经得起市场和技术的检验,才能真正夯实制造业的根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