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近几年被淘汰的陶瓷厂,大部分都有这5大特征

陶瓷信息网2025-09-01 10:21:33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近年来,建筑陶瓷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洗牌,企业数量锐减,落后产能加速出清,行业格局从“群雄割据”逐步转向“强者胜出,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并存”的局面。

数据能够充分佐证近年来行业洗牌的剧烈程度:2016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数量为1432家,到2023年已锐减至1022家,2024年进一步降至938家,7年间减少近35%……在此过程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市场集中度逐年提升——小部分陶企销售量连年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大部分陶企生存空间被压缩,其中一部分主动或被动退出市场。

事实上,陶瓷行业民营化程度极高,市场主体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企业的核心优势本就在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行情向好时,能快速跟进、趁势扩张,抢占市场先机;行情遇冷时,又能及时收缩业务战线、低调蛰伏,耐心等待新机遇,因此原本不易被市场淘汰。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回顾过去几年建筑陶瓷行业的洗牌历程,那些最终出局的企业,要么无视市场规律与自身实力,盲目跟风投资;要么只重投入却忽视创新,产品与运营毫无突破;要么经营者观念陈旧,日常经营管理混乱低效;要么过度加杠杆、依赖高负债运营。种种问题叠加,最终导致企业不得不走上关门停产的绝路。

增长的陶企往往有着相似的特质,而陷入困境、最终被淘汰的企业,其失败的缘由却各有不同。具体可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设备老化 

产能落后 

01

在陶瓷行业,装备迭代、工艺革新与技术升级的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对企业而言,唯有持续推进生产线改造与设备升级,才能在产品竞争力上占据优势。

然而,部分陶瓷企业却因资金短缺、认知不足等多重因素,多年来始终未对生产线开展技术改造,在研发创新与装备升级领域长期缺乏有效投入。这种 “原地踏步”直接导致企业陷入设备老化陈旧、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粗糙不稳定、档次始终难以提升的困境,最终沦为行业内的落后产能代表。

在陶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这类企业毫无招架之力:既无法凭借产品优势争夺市场,也难以通过效率优化控制成本,只能在与同行的比拼中一步步被超越,最终不得不面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淘汰结局。

此类依赖老旧设备的陶瓷厂,在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几乎都能见到踪迹。即便这些企业将现有管理水平发挥到极致,把老旧生产线的产能潜力挖掘到最大,但在配备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现代化生产线面前,依旧存在代际差距,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竞争,最终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图片

侥幸冒进

背离绿色发展主线

02

近几年,全国各陶瓷主产区的环保治理行动一轮接一轮,不少陶企因污染物排放指标未达国家标准,被相关部门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甚至直接强制关停。如今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脉络,陶瓷行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持续加码,企业的环保准入门槛也随之逐年抬高——这一变化不仅推动行业整体环保水平跃升,更显著改善了陶瓷生产长期以来的“高污染”产业形象。

然而,仍有部分陶企逆产业大势而行,与绿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长期存在废气、废水超标排放的问题,对各地出台的环保治理政策与整改要求置若罔闻,始终抱着“监管不会精准查到自己”的侥幸心态。这类企业要么不愿在环保设施升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上投入资金与精力,要么试图通过临时突击整改、数据造假等手段蒙混过关,逃避环保责任。

当前,环保监管的“紧箍咒”正持续收紧,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那些无视环境保护重要性、拒绝践行绿色低碳生产模式的陶瓷企业,终究会被不断抬高的环保“门槛”挡在行业发展序列之外,最终难逃被市场与政策双重淘汰的命运。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盲目扩张跟风

终陷资金断裂困局

03

在陶瓷行业的洗牌浪潮中,不少企业的退场并非源于日常经营的直接失利,而是栽在了现金流短缺的“生死线”上,很多企业的“倒下”,追根溯源都与盲目扩张有关。

部分陶企经营者对行业未来走势过度乐观,既有着盲目扩张的冲动,又存在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则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慌了阵脚,选择盲目投资甚至跨界多元化,贸然进入自身毫无经验的领域。

这些行为往往伴随着过高的负债,一旦投资项目未能如期见效,企业便会陷入资金周转困境,最终只能通过“断臂求生”的方式缩减业务,却往往回天乏术。

模式固化

创变乏力

04

在陶瓷企业的经营发展中,管理者的思维认知、经营理念与行事风格,往往是左右企业命运走向的核心变量。当市场环境步入快速迭代期,消费需求、竞争格局持续更新时,过去沿用的传统运营方法、曾经支撑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很多时候反而会转化为企业寻求突破、迭代升级的阻碍。

对陶瓷企业而言,唯有让经营理念始终与市场动态同频,不断更新调整,才有可能在行业下行或竞争加剧的环境中找到破局路径。

但仍有部分陶瓷厂,对行业风口、市场趋势的敏感度始终跟不上变化节奏,长期停留在“依赖过往优势、固守老模式”的状态:企业层面缺乏技术与运营创新,推出的瓷砖产品同质化严重、毫无特色;经营者固守旧有思路,不愿尝试新的市场打法;团队凝聚力涣散、积极性不足…… 最终只能用早已脱节的老模式、老策略,去应对当下的新市场、新需求。眼睁睁看着企业原本的生产规模、渠道网络、市场份额逐年被挤压、不断萎缩,最终在行业洗牌的浪潮中逐渐被市场淘汰。

图片


管理失序

内耗加剧

05

行业如今已迈入下行阶段,大量企业濒临亏损红线,此时“精细化管理”不再是可选的“优化项”,而是关乎存续的“必修课”:企业必须靠精益化运营挖掘效益,在资源紧张的“紧日子”里实现“从干毛巾中拧出水”的高效能。

然而,行业中不少老牌陶企,却深陷管理泥潭难以自拔:创始人观念固化滞后,管理模式停留在粗放阶段,且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用人问题;内部不仅滋生腐败现象,还常爆发激烈的权力争斗,导致企业看似有规模、实则“外强中干”——既没有新鲜人才注入带来的活力,也丧失了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长期依赖过往积累“啃老本”,一旦遭遇行业波动或市场冲击,便会成为最先倒下的一批。

这类问题企业在全国各陶瓷产区均有分布,且大多经营年限较长。随着时间推移,部分企业的创始人与高管逐渐褪去了创业初期的激情与冲劲,精力也大不如前;更关键的是,许多企业未能妥善解决代际传承问题,团队梯队建设断层、人才“青黄不接”,最终在行业竞争中一步步丧失优势,慢慢走向衰落与淘汰。

如今陶瓷行业的发展阶段,科学且精细化的管理对企业的支撑作用已愈发关键,但现实情况是,不少陶企的管理仍停留在粗放层面,甚至有大量企业依旧依赖老板及其亲属的“吆喝式”管理——缺乏系统化的制度支撑,全凭个人权威推动日常运营,完全无法适配当下行业的竞争需求。

图片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