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走遍全国近千家陶瓷厂发现,超60家换了厂名……

陶瓷信息网2025-02-14 10:28:13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最近两年,陶瓷行业在市场缩量下,不仅洗牌剧烈,陶瓷工厂与生产线的租赁、买卖现象也十分普遍。

2024年“陶业长征”走遍了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近千家陶瓷厂发现,过去两年,由于工厂的买卖、租赁、贴牌现象普遍,陶瓷企业的更名现象亦较多,全国至少有超过60家陶瓷厂更换或新增了工厂名称。

特别是在广东、广西、江西等大型陶瓷产区,这样的现象更为常见——譬如,有的陶瓷厂通过并购、拍卖等方式易主,通常为了经营需要,会对工厂的名称及整体形象“改头换面”;还有的租赁陶瓷厂,在全面租用和接管工厂后,基本都会以新名称、新面貌对外;还有的陶瓷工厂,由于规模较大、生产线较多,会将生产线分别出租给不同的企业,这类工厂经营关系错综复杂,通常拥有好几个厂名。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1

陶瓷行业洗牌加剧

工厂租赁、易主现象更为普遍   

最近几年,不少陶瓷产区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工厂与生产线的租赁现象愈演愈热。其背后,归根结底是陶瓷行业下行,市场剧烈洗牌。在一批陶瓷企业因经营不善而被动淘汰,或者因经营压力而主动退场的同时,又有新的经营者通过并购、租赁等方式“接盘”。

特别是在一些生产成本、政策优势显著、市场辐射能力强的陶瓷产区,租赁工厂或生产线的现象更加普遍。而一些生产线陈旧、生产成本较高、区位优势较差的陶瓷工厂乏人问津,要么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要么只能被拆除,转做其它用途……

以广东产区为例,近年来由于市场下行、成本高企,有相当一部分陶瓷厂因缺乏竞争力或被动淘汰,或主动停产对外招租,原有经营者当起了“包租公”。

由于广东产区生产制造的“硬实力”依旧显著,再加之“广东制造”“广东砖”的强大背书,对于其他产区掌握销售渠道的陶瓷企业,拥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近两年不少来自福建、山东、温州、江西以及广东本土的资本或企业,在广东产区寻找工厂或生产线进行租赁合作,有的通过以租代购的方式,逐步掌握了工厂的所有权……

再比如,广西产区,仅2024短短一年时间就至少有4家陶瓷厂通过网络拍卖的方式易主,易主后的陶瓷厂通常会对工厂名称、厂区面貌、生产设备等进行全新改变与升级。

在江西、四川、福建、湖北等其它陶瓷产区,也有许多陶瓷厂及生产线被租赁及工厂更名的现象,有的产区甚至近三分之一的生产线处于租赁状态,同一企业不同生产线被不同企业租赁,同一生产线被频繁转租。

2025开年不久,在多个陶瓷产区又有一批陶瓷厂将部分生产线租赁的消息传出,并出现新的“陶瓷厂名称”。

图片

梳理这些更换了厂名的陶瓷厂,通常有以下几大类:一、经销商、贴牌商、私抛厂通过“包窑”或并购等方式掌控工厂生产话语权;二、大企业并购或租赁小企业的生产线;三、其它产区陶瓷厂为博一张“广东砖”身份证而进军广东,广东陶企为了降低生产制造成本而布局广西;四、供应商“变”股东,有的供应商以陶企无力偿还的货款入股陶瓷厂,有的最后被迫成为陶瓷厂的所有者与经营者……



02

有的全面升级,焕发新活力

也有的成为市场的“搅局者”

陶瓷行业,熊熊窑火接力传承,这样的“包窑”或并购,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建陶产业的活跃度,让工厂能够持续保持生产的活力。

事实上,对于工厂方而言,近两年陶瓷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降低,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处于不赚钱,甚至亏损状态,及时退出止损,将工厂出售或出租给经营能力更强的企业,不失为明智之举。

还有的“创一代”陶瓷老板,伴随着陶瓷行业的高歌猛进,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当前的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对老板的考验和要求越来越高,奈何自己年事已高,已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带领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二代又不愿意接手,才考虑将工厂出租或出售。

有的租赁方实力强劲,既解决了原生产企业方的管理、资金甚至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支撑着企业继续走下去,这样的租赁合作模式对被租赁厂家是一种提升,也为租赁方提供了发展平台,利于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肯定的是,相当部分被并购或租赁的陶瓷厂,在新的工厂经营者推动下,大部分通过对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无论是产能效益还是节能环保等都有了质的提升。譬如,近两年许多“新陶瓷厂”点火的生产线大多为最新的节能数智化窑炉,单位生产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

当然,也有的租赁陶瓷厂,由于内部的租赁方较多,生产经营与管理秩序混乱,遇到环保、安全生产等问题相互推诿,污染防治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厂房破损严重、内部杂草丛生,缺乏长远的企业经营规划,以低价的经营模式,成为当地陶瓷产区的“搅局者”。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