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陶业长征:陕西27家陶企44条线汇总,多个产区仅剩1家厂

陶瓷信息网2020-12-05 16:37:49

.08.jpg


联合发布: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基金会、《陶瓷信息》报


据《陶瓷信息》“陶业长征”实地走访调查,陕西省现有建陶生产企业27家,各类陶瓷砖(瓦)生产线44条,瓷砖日产能92.3万㎡。


其中,中板生产线4条,日产能7.8万平方米;抛釉砖(通体大理石)生产线8条,日产能20.2万平方米;瓷片生产线13条,日产能31.5万平方米;抛光砖生产线2条,日产能4.5万平方米;仿古砖生产线6条,日产能10.9万平方米;外墙砖生产线6条,日产能12.7万平方米;小地砖、地脚线2条,日产能3.7万平方米;劈开砖线2条,日产能1万平方米。西瓦生产企业1家,生产线1条,日产能15万片。


.10.jpg


陕西省拥有6000年的陶瓷生产历史,几番起落兴衰。进入新世纪,随着浙江、福建等外地资本的进入,带动了陕西建筑陶瓷生产的再次勃兴。目前,陕西建筑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宝鸡市、渭南市,咸阳市、榆林市也有零星分布。


.09.jpg


近三年,陕西建筑陶瓷整体变化不大,对比2017年,6家陶瓷企业退出,新增陶瓷企业1家,瓷砖生产线缩减5条。


从产品类别来看,瓷片、抛釉砖、仿古砖、抛光砖生产线及产能均有缩减,抛光砖较2017年减少2条生产线、日产能减少2.8万平方米;瓷片较2017年减少1条生产线、日产能减少2万平方米;抛釉砖较2017年减少1条生产线、日产能减少2万平方米;仿古砖较2017年减少3条生产线、日产能减少1.8万平方米;外墙砖生产线与2017年持平,产能增加1.1万平方米;新增了4条中板生产线、1条劈开砖生产线。屋面瓦较2017年减少1家企业1条生产线,日产能减少9万片。


.02.jpg


宝鸡市 

曾大手笔规划120条线

打造西北最大建陶基地


2005年,宝鸡市出台《宝鸡建筑陶瓷产业发展规划》,将建筑陶瓷产业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扶持产业之一,并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进行科学规划,争取用三至八年的时间把宝鸡建设成西北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规划中提出,重点建设以凤翔县长青建陶工业园、金台区金河建陶工业园、渭滨区姜谭建陶工业园三大建陶工业园区,规划5000余亩土地发展建筑陶瓷工业,计划总投资额约40亿元。同时规划指出,到2010年,将形成120条生产线,年产量3亿平方米的建筑陶瓷工业园,使宝鸡在短期内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建陶工业基地。


然而事与愿违,上述规划中的三大建陶产业园区仅有金台建陶工业园、渭滨姜谭建陶工业园分别引进了一家陶瓷企业,凤翔县长青建陶工业园却是颗粒无收。而不在规划之列的千阳县却“异军”突起。


.04.jpg


千阳县:

西北地区瓷片生产基地


2006年,千阳县规划了6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园,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建陶产业转移。当年温州人投资的申博陶瓷开工建设,随后在温州模式的联动效应下,先后有10余家建陶企业落户千阳,形成了陕西最大的建陶生产集群。


近三年,千阳建陶产业除了最先建设的申博陶瓷停产退出外,整体变化不大。目前千阳拥有9家陶企11条生产线,日产能25.6万平方米,占陕西瓷砖总产能的近三分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区最为集中的建陶生产基地。纵观千阳建陶产业发展,有两个问题尤为突出。


.01.jpg


同质化引发低价竞争。千阳陶瓷企业主要以生产瓷片为主,现有的11条生产线中瓷片生产线就有9条,日产瓷片22万平方米。产品过度单一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同质化问题最为突出,进而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这给千阳建陶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物流运输问题也是“死穴”。针对三四级市场的建陶产品,生产成本相差不多,而以价格赢市场的竞争基础也使得物流成为建陶企业发展制胜的关键。严重滞后的物流运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可能使得企业处于劣势,从而挫伤企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这也是千阳陶瓷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03.jpg


除了千阳,宝鸡在扶风县、陇县、金台区、陈仓区也散落5家建陶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生产线也较小,但产品较为丰富,包含仿古砖、外墙砖、小地砖、劈开砖、西瓦等。其中,位于金台区的万宝隆陶瓷新建了宝鸡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中板生产线。


渭南市 

占据陕西瓷砖产能“半壁江山”


渭南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中东部地区进入西北的门户。渭南建筑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富平县、韩城市。目前拥有10家建陶企业,21条生产线,日产能46.8万平方米,占陕西全省瓷砖总产能的51%。


由于近年来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愈加严峻的环保形势,渭南陶瓷企业也是在艰难维持。在10家陶瓷企业中,科发、腾龙两家陶瓷企业已停产一年以上。


.06.jpg


富平县:

7家陶企16条线,屡次提出陶瓷“煤改气”


富平陶瓷发展历史悠久,但建筑陶瓷的发展始于2007年前后,当时富平抓住咸阳陶瓷企业搬迁的机遇,引进了数家陶瓷企业进驻,形成了产业集群。目前,富平拥有7家陶瓷企业16条生产线,日产能32.3万平方米。


近三年,无论是生产线还是产能,富平陶瓷几乎没有变化。产品种类变化也不大,除了华达陶瓷、彩美陶瓷分别改建了1条中板生产线外,其他生产线与三年前基本一致。富平陶瓷品类非常齐全,涵盖抛光砖、通体大理石瓷砖、外墙砖、仿古砖、中板、瓷片、地脚线等。


.05.jpg


面对愈加严峻的环保形势,富平县屡次提出要让企业进行“煤改气”,多数企业也进行了“煤改气”,但实际上并没有用天然气,目前仍然用煤。当地企业表示,相对于其他产区来说,富平原材料较为匮乏,本来生产成本就比较高,瓷砖价格在市场的竞争下越来越低,如果再用天然气生产,多数陶瓷企业将难有生存空间。


韩城市:

“千亿绿色陶瓷产业集群”目标落空


2015年,韩城立足于铁矿尾矿、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的循环利用,开始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并提出了“千亿绿色陶瓷产业集群”,致力打造西北最大陶瓷生产基地。


在当时环境下,韩城陶瓷产业规划和投入可谓是大手笔,也多次到佛山等地招商引资,签约了几十个陶瓷项目,但是真正落地建设的寥若晨星。目前,韩城仅有龙飞、腾龙、腾利3家企业5条生产线投产,日产能14.5万平方米,与当初的规划目标相差甚远。


.07.jpg


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建陶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不再具备大规模扩张条件和环境的形势下,再规划建设如此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已与行业发展规律相违背。尽管有政策支持、成本偏低等优势,但要实现目标难度极大。


咸阳市三原县

“煤改气”引发陶业危机

仅剩1家陶企在产


咸阳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咸阳建筑陶瓷产业也曾兴盛,进入新世纪,由于城市扩容发展,咸阳建筑陶瓷企业纷纷外迁至富平、三原等地。


三原县建陶产业发展与千阳、富平同时起步,近两年逐渐式微。2017年调查时,三原尚有4家陶瓷企业9条生产线,而今仅剩西源一家陶瓷企业2条生产线在产,2家陶瓷企业已经关停退出,康美特陶瓷也已停产。


据当地企业负责人介绍,三原陶瓷企业的衰落虽然根源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但主要原因则是“煤改气”。2018年,当地政府出台政策,要求所有陶瓷企业必须改烧天然气,并且拆除煤气发生炉。“煤改气”后,陶瓷企业生产成本成倍增加,吞噬了陶瓷企业原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在西北以低价竞争的市场中败下阵来,也引发了三原陶瓷产业发展危机。


通过对陕西建陶产业的实地调查,可以发现虽然相对而言退出的陶瓷企业并不算多,但是面临的挑战却愈加严峻。第一,“煤改气”的利剑高悬,近年来虽然部分陶瓷企业也进行了“煤改气”,但并没有真正用气生产,随着环保形势趋紧,陶瓷企业始终难逃改用天然气的命运。第二,原料相对缺乏,相对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而言,陕西没有优质的陶瓷原材料,这一直是陕西陶瓷企业发展的桎梏。第三,物流运输不便,市场挤压,相对于其他产区而言,陕西物流业整体并不发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陶瓷产品的远距离销售,再加上周边产区的挤压,限制了陕西建陶产业的发展空间。


mtxx14.jpg


以下为陕西省陶瓷砖(瓦)产能统计数据,共计27家陶企44条生产线。


.8.jpg


试读结束。


mtxx01.jpg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