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单线用工不到30人,未来的智能工厂会是啥样?

陶瓷信息网2021-05-14 09:09:25

虽然产能早已过剩,但一条又一条有别于传统建筑陶瓷产品的现代化绿色、智能生产线点火投产的消息还是不绝于耳。尤其是岩板的横空而出,其生产线几乎是一条比一条更先进、更绿色、更智能。


建筑陶瓷行业的生产方式,正掀起一场以技术升级、装备迭代、绿色智能为核心的工厂革命。


长期以来,建筑陶瓷行业一直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长长的流水线上,诸多作业岗位总是需要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上下工序的衔接。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线用工数量正快速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自动化、智能化的机械装备。除了上砖、下砖、打包、码垛外,就连入库也有了自动驾驶的叉车,还有智能仓库。更有企业率先尝试建立起智能制造大数据中心,通过一个个巨大的屏幕,生产线上所有运营数据全部实现动态显示,而且自动监控、预警与调整,一个个智能化的绿色工厂正呼之欲出。


客观地说,建筑陶瓷行业的智能化水平远低于以华为、联想、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行业,也低于以徐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行业。长期以来,行业自动化水平一路狂飙,但离智能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所谓的智能化其实是企业炒作的一个概念。但是,随着岩板赛道的切换以及新一轮全套生产线的大规模引进,陶瓷行业的智能化水平正快速提升,一大批绿色、智能示范工厂、示范生产线相继建成,继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图片


5年前,一条大线的用工数量普遍在100人以上,现在则降到了60人左右,行业最先进水平可以做到单线用工数量30人以下;5年前,多机一线成为行业标配,使得产能大幅提升,伴随着数字化喷墨打印机的普及,许多生产线早已实现了同品类多花色的柔性生产。


虽然绝大部分陶企现在只实现了部分工序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但这样的硬骨头正一块一块被AI、大数据、云计算等利器一点点地啃下。一条贯穿全工序、全产业链的数字链、价值链正快速形成。一些有远见的陶瓷企业,开始投入重金,与华为、阿里等高科技企业合作,并引进大量互联网人才,将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通过顶层规划、架构设计,将企业组织、系统、流程、数据全部更新与再造,逐步实现全生产线、全车间、全工厂、全价值链的在线运营。


智能制造需要通过工业互联网来实现。但工业互联网不同于淘宝、京东、微信、抖音等消费互联网,前者几乎是赢者通吃,后者则需要按需定制。因此,陶瓷企业的智能化之路注定是一场艰苦的革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智能工厂最终的目标不仅仅是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是实现柔性生产,将客户端、销售端、供给端的数据与工厂连接起来,通过数据驱动来实现工厂的高效运转。近段时间,江西、山东、福建等产区屡屡爆出各类产品缺货、热销的消息。但真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销售、经销商天天喊缺货,另一方面,工厂、经销商的仓库里堆满了产品。


建筑陶瓷行业是一个多品类、多花色的行业,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其仓库里长年累月总是堆积如山。如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将这些仓库的端口相互打通,那么将会极大地盘活这些库存,通过共享仓储资源来满足订单需求,减少库存积压,提高货品的周转率。

现代化的生产线,包括压制、干燥、喷墨、烧成和分选、打包、入库等环节,使得陶瓷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但硬件的智能化并不是完整的智能化。万物互联才是智能制造的底层技术与逻辑。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工业互联网,将各类软件、数据、平台、端口进行无缝链接,通过数据的共享、循环和优化来驱动各个价值模块的高效运转,才能实现各个平台的自适应与自决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

图片


几年前,首台自动码垛的机械臂在陶瓷生产线应用的小视频曾一夜之间刷爆微信朋友圈。现如今,在绿色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上,各类机器人、机械臂的应用场景比比皆是。而这样的变化,正从一个个工序向一条条生产线、一个个车间、一座座工厂快速复制和蔓延。陶瓷行业这个曾经“傻大粗”的行业,其生产工厂正变得更复杂、更透明、更便捷。


未来的智能工厂,也许整个车间就像一个机器人,有自己的“眼睛”,可以采集数据,传递信息;有自己的“手脚”,可以实时操作,完成作业;有自己的“大脑”,可以汇总分析,优化决策,实现从研发、生产、供应、销售到服务的全价值链智能化。

 

 作者|王力 

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

原标题:工厂革命,智能制造呼之欲出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