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一周热点 One week hot review of ceramic industry 热点 01 7月,有陶瓷厂停窑减产 也有陶瓷厂点火投产…… 2025年,国内瓷砖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与产能出清的阵痛期,主要产区平均开窑率不到60%,自5月份以来,多地陶企因库存爆仓陆续停窑,部分企业生产线开窑未满三月即停产。订单锐减、产能严重过剩,成为悬在几乎所有陶瓷企业头顶的利剑,到了7月份,停窑减产的陶瓷企业及生产线进一步增多。 然而,与普遍萧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行业内仍不时传来新线点火投产消息。比如,7月份以来,多家陶瓷企业布局新工厂、新生产线或宣布重大投资计划,犹如在寒冬中点燃了数簇篝火,清晰地勾勒出行业剧烈分化的图景。 这不禁令人费解:在产能过剩严峻、市场前景不明的背景下,为何仍有企业甘冒巨大风险斥资建新线?选择贴牌代工(OEM)、收购或租赁现有产能,难道不是更稳妥的规避风险之道? 深入剖析这些新投建项目,其动因可归纳为几个关键维度: 一是效率与成本驱动的升级换代。新投产线普遍具备窑炉更长、产能更大、智能化程度更高等特征。相比老旧生产线,它们在生产效率、能耗控制、品质稳定性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单位成本显著降低。 二是向“成本洼地”的战略转移。新线选址高度集中于原料、能源(如天然气)及物流成本更具优势的区域。区域资源禀赋和成本结构,日益成为陶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是精准布局与结构优化的内在需求。部分扩张源于企业自身战略调整。例如,某品牌在西南区域市占率高、需求稳固,当地新建生产线可实现“属地生产、属地销售”,极大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和交付效率,强化区域市场掌控力。 点击查看详情:
广 告 热点 02 退出的陶瓷厂越来越多 但接盘的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陶瓷行业市场规模显著萎缩,这一变化引发了市场的剧烈洗牌。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大量缺乏竞争力的陶瓷厂在这场浪潮中被淘汰出局。这一趋势在2025年尤为凸显,各大拍卖平台上,待拍卖的陶瓷厂数量呈现出显著增多的态势。 与以往相比,当下的情况有着明显不同。在过去的增量或存量时代,许多陶瓷厂即便经营不善、面临破产倒闭,也能很快通过收购、重组、租赁等多种方式被重新激活。除了因政策影响被强制关停的,真正完全退出市场的陶瓷工厂寥寥无几。 然而现在,不少陶瓷厂破产倒闭后,愿意接盘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生产成本高企、先天优势不足的陶瓷产区,更是鲜有人愿意站出来接盘。 以拍卖为例,2025年陶瓷厂整厂成功拍卖的案例较少,即便是少数成交的案例,往往也伴随着价值腰斩。拍卖台上的陶瓷厂,仅是当前陶瓷行业退出陶瓷厂现状的冰山一角,还有一些主动或无奈退出的陶瓷厂,也在等待一个命运转折点:或是被原厂主低价转让,或是处于废弃状态。 这些陶瓷厂的最终结局,如同被遗忘的窑炉,在时代的角落中逐渐冷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走向终结:有的在拍卖台上历经多次叫价,依旧无人问津;有的被拆分开来,分别出租给不同行业的厂家当作仓库;有的则被拆解成废铁变卖;还有的废弃多年,只能在荒草丛中默默沉寂…… 然而,对于陶瓷行业的未来发展而言,这看似悲凉的退场潮,实则孕育着一个关键的拐点与积极信号。在缩量时代,行业亟需一场彻底而真实的淘汰退出,以完成落后产能的真正出清。唯有如此,庞大的陶瓷砖产能方能切实压缩,市场供需关系才能重构新的平衡点。这场不可避免的阵痛,将为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廓清障碍、腾挪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点击查看详情: 广 告 热点 03 2025“广东制造,假一赔十”降温了? 2025年,不少陶瓷人深刻感受到,“广东制造,假一赔十”这一曾经风靡的口号的热度似乎正在下降,其市场声量和实际效力呈现“降温”之势。比如,短视频平台上,“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的话题热度明显不及前两年。 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这种变化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自然规律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高潮过后都会退热,一个话题热度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 陶Sir综合各方观点,总结而言,“广东制造,假一赔十”没前两年那么火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广东制造,假一赔十”已铺天盖地,真假难辨。许多广东以外的陶瓷厂也生产标注“广东制造”的瓷砖,已致真假难辨! 二是“广东制造,假一赔十”质量参差不齐。许多消费者花高价购买宣称“广东制造”的瓷砖,铺设后却存在明显瑕疵,维权困难重重,使得这一口号公信力有所丧失。 三是“广东制造,假一赔十”也卖不动。2025年瓷砖市场缩量,已经不再是简单降价或产地营销就能解决的,这使得部分厂商对“广东制造,假一赔十”的追捧力度有所减弱。 四是瓷砖“产地论”反驳声音越来越大。2025年行业协会、理性企业、行业公知等对“产地论”的反驳声音持续扩大。如,有行业协会发布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品质核心在标准,而非产地。 五是消费者认知升级。网络信息透明化使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产地≠品质”,转而关注产品参数(如规格、花色、功能性)和品牌服务,而非轻信包装上的产地标注。 总结而言,2025年的瓷砖市场,单一产地承诺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但该口号仍有市场,商家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一营销手段。 点击查看详情: 广 告 热点 04 全球第一大陶企上半年卖砖152亿元,二季度瓷砖净利超6亿 日前,莫和克工业集团( Mohawk,以下简称“莫和克”)对外披露2025年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2025年二季度莫和克净销售额为28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200.95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净利润为1.47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0.55亿元),与2024年同期的1.58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1.34亿元)相比,下降7.0%。 据公开信息,莫和克是全球大型国际化家居及商用地面材料供应商,单从瓷砖板块的体量而言,莫和克亦为全球最大的陶瓷砖企业。除了瓷砖,其家居产品品类齐全,还包括地毯、地垫、瓷砖、岩板、复合强化木地板、石材地板、塑胶地板等,业务遍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欧洲、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墨西哥、新西兰、俄罗斯等。 值得注意的是,莫和克全球陶瓷部门2025年二季度销售额及净利润,同比均实现了逆势增长,表现亮眼。根据财报,莫和克全球陶瓷部门二季度净销售额11.20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80.39亿元),同比2024年的11.15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80.03亿元)增长0.5%。 根据财报,莫和克全球陶瓷部门2025年二季度净利润为0.88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6.32亿元),与2024年同期的0.83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5.96亿元)相比,增长6%,其利润率为7.9%,调整后为8.1%,这主要得益于价格和产品组合以及生产率提高的有利净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莫和克全球陶瓷部门净销售额21.14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51.74亿元),同比2024年的21.60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55.04亿元)下滑2.1%。 点击查看详情: 广 告 热点 05 瓷砖利润薄如纸!陶瓷企业要向每度电、每张纸要效益了 市场寒意逼人,价格不断触底,利润空间几近消失……在重重压力之下,陶瓷行业正经历近年来最剧烈的调整期。习惯了高速增长、粗放运营的陶企,如今不得不精打细算,将“降本增效”的弦绷到最紧。 如果说过去企业降本增效是“抓大放小”,聚焦效果显著的大项目,那么当下,则必须将目光投向那些曾被忽视的细微之处。当行业平均利润率萎缩至3%左右,企业间的比拼已从规模竞赛转向生存韧性的终极考验——谁能从生产经营的每个毛细血管中“挤出”利润,谁才能在这场严酷的淘汰赛中存活。 对陶企而言,成本控制已从过去的重要课题,跃升为关乎存亡的生命线。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控思维与手段。当企业盈利丰厚时,一次高规格宴请、一趟商务飞行、一场高端会议或许无足轻重;但在当下,这类开支必须大幅削减。 成本管控既要“抱西瓜”,更要“捡芝麻”,向每一度电、每一滴油、每一张纸要效益。每个部门、项目、岗位,都要强化预算约束,最大限度压缩非必要支出,做好长期过紧日子的准备。 成本控制渗透于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优化生产流程、调整能源结构、精细供应链与采购管理、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人力效能与组织效率等。伴随竞争加剧和行业成熟,过去的制度方法往往不再适配。 相比其他行业,陶瓷业的成本管控仍有巨大潜力。拆解每个工序、每个流程后便会发现,现有体系中潜藏着大量“金矿”。任何部门或项目,通过精细化管理都能发掘众多“微利点”,聚沙成塔,便是可观效益。 点击查看详情: 广 告
热点 06 卖33吨瓷砖赚150元?陶瓷行业“淘汰赛”,只靠低价走不远 日前,陶sir走访了淄博某大型建材市场。该市场兼具批发与零售功能,销售范围覆盖淄博、潍坊、泰安、滨州、东营等多个地区。 据市场内商户反映,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许多商户的终端零售额下滑幅度已超过40%。其中,面向淄博周边地区消费者的零售份额缩水尤为明显,降幅达三分之一以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商户坦言:“现在生意好的商家不多。那些情况稍好的,多是销售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且价格适中产品的商家。反而是专营低价砖的商户经营更为艰难。”他进一步指出,“市场内已有部分商家陆续退出,预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商家选择离场。” 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终端商户间的价格内卷愈演愈烈。为争夺稀缺订单,多数商户不惜牺牲本就微薄的利润。以800×800㎜瓷砖为例,一位原本销售尚可的商户透露,去年利润率尚能维持在5-6%,今年已跌破2%。“听说有人卖了一车重达33吨的瓷砖,只赚了150块钱。”商户的吐槽,直观反映了利润空间的极度压缩。 事实上,不止利润大幅下滑,且多数商户的销量也大幅下滑。如,某一商户2023年月销售额基本保持在500万元,而今年月销售额不足100万元。进入6月份之后,不少商户销售更呈断崖式下滑。 点击查看详情:
热点 07 湖北一陶瓷厂涨价,涨幅超0.3元/㎡;江西多家陶瓷厂生产线技改 7月29日,宜昌专一陶瓷有限公司发布“涨价通知”称,近期煤价大涨,导致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为给大家持续提供更优质稳定的产品,公司拟于2025年8月8日起:400*800青胚全瓷中板价格上涨0.1元/片(折合涨幅每平方米超0.3元)。 近日,江西宜丰产区多家陶瓷企业启动老线拆旧建新或装备技改升级项目。精隆陶瓷正建设 1 条智能化仿古砖新生产线,设计日产能 2.8 万平方米,后续将通过逐步迭代老旧生产线推进技改。 同期,金阳陶瓷以拆旧建新方式分期对 2 条老旧西瓦生产线实施技改,既满足产品工艺迭代需求,又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有着 “中国瓦王” 美誉的佳宇陶瓷集团旗下宜丰冠利陶瓷,已于 6 月启动 1 号西瓦生产线窑炉拆旧建新。近两年,佳宇陶瓷对旗下 3 个生产基地的老旧西瓦生产线全面技改升级,显著提升了企业节能减排与降本增效水平。 此外,世纪新贵、天朗及奥巴玛陶瓷等企业也已完成或正在推进部分生产设备迭代,进一步增强生产线排产灵活性,推动产品工艺升级焕新。 点击查看详情: 热点 08 网购瓷砖又翻车!承诺“附录H”却收到“附录J”,商家还拒绝退货 近日,一位网友分享的网购瓷砖经历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明明下单时和商家再三确认是“附录H”的瓷砖,收货时却变成了“附录J”。从协商补发、退货,到商家出尔反尔,甚至拒绝提供退货地址,这场维权拉锯战让不少准备装修的人捏了把汗——网购瓷砖,到底藏着多少看不见的坑? 据该网友发布的截图来看:其在网购瓷砖时就已经特意和商家确认过,需要符合执行标准是全瓷“附录H”的瓷砖,商家当时也已经一口应下。可等物流送货上门,网友当场验收却傻了眼:送来的瓷砖包装箱印着的是“附录J”并不是“附录H”。 按理说,货不对板也能及时补救。网友最初想着只要商家尽快补发“附录H”,哪怕耽误几天工期也能接受。但商家的操作却让人跌破眼镜:先是说“没有附录H的砖,只能退货”;见网友同意退货,又改口称“可以补差价”;被拒绝后再次变卦,声称“只是包装用了旧的,砖是正品”;最后干脆耍赖…… 有人聊起瓷砖的执行标准:“400×800的墙砖一般都是附录H,附录J很少见”、“附录 G、H、J 的区别不小,买前必须问清楚”。瓷砖的行业标准复杂,普通消费者很容易因为“不懂行”被忽悠。 还有人分享经验:“这么重的东西,实体店买更靠谱,至少能当场验货”、“网购瓷砖一定要保留聊天记录,后期维权全靠它”。 点击查看详情: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