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近年来,陶瓷行业市场规模显著萎缩,这一变化引发了市场的剧烈洗牌。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大量缺乏竞争力的陶瓷厂在这场浪潮中被淘汰出局。这一趋势在2025年尤为凸显,各大拍卖平台上,待拍卖的陶瓷厂数量呈现出显著增多的态势。 与以往相比,当下的情况有着明显不同。在过去的增量或存量时代,许多陶瓷厂即便经营不善、面临破产倒闭,也能很快通过收购、重组、租赁等多种方式被重新激活。除了因政策影响被强制关停的,真正完全退出市场的陶瓷工厂寥寥无几。然而现在,不少陶瓷厂破产倒闭后,愿意接盘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生产成本高企、先天优势不足的陶瓷产区,更是鲜有人愿意站出来接盘。 这些陶瓷厂的最终结局,如同被遗忘的窑炉,在时代的角落中逐渐冷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走向终结:有的在拍卖台上历经多次叫价,依旧无人问津;有的被拆分开来,分别出租给不同行业的厂家当作仓库;有的则被拆解成废铁变卖;还有的废弃多年,只能在荒草丛中默默沉寂…… 然而,对于陶瓷行业的未来发展而言,这看似悲凉的退场潮,实则孕育着一个关键的拐点与积极信号。在缩量时代,行业亟需一场彻底而真实的淘汰退出,以完成落后产能的真正出清。唯有如此,庞大的陶瓷砖产能方能切实压缩,市场供需关系才能重构新的平衡点。这场不可避免的阵痛,将为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廓清障碍、腾挪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1 产能过剩下 谁来接盘“那些退出的陶瓷厂”? 2025年,多家陶瓷厂被整厂拍卖。拍卖本应是这些退出陶瓷厂的一个体面出口,但如今也成了行业困境的放大镜。 这些拍卖的陶瓷厂中,广东新顺景陶瓷整厂以4.08亿元起拍,但无人问津,目前处于待拍状态;河南安阳中福陶瓷评估价约为1.05亿元,此后经过多轮流拍,拍卖价也从1.05亿元跌至4066万元;清远坚瓷流拍四次,起拍价连续缩水,同样的,山西金龙陶瓷经历多轮流拍,降价近50%之后才成交…… 当下,陶瓷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50%,对于拍卖的陶瓷厂,更多投资者仅愿意收购局部优质设备(如压机、球磨机等),对于整厂的投资,十分谨慎。因此,当下这些被拍卖的陶瓷厂,大多数为无人问津、反复流拍的结局,甚至反复降价,仍无买家接手。 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拍卖信息,各大陶瓷主产区均存在这样的“僵尸工厂”,如广东、河南、四川等,多数陶瓷厂需要经历2次以上的拍卖,且起拍价会逐次下调,即便这样,仍无人问津,甚至有陶瓷厂在2021年流拍之后,2025年又再度开始拍卖。长期无人接手,厂区内的设备逐渐老化、生锈,甚至厂房本身也因年久失修而出现坍塌迹象,进一步降低了其市场价值…… 伴随着一次次流拍,这些陶瓷厂的命运似乎陷入了一种无解的循环。即便多次降价,市场依然冷淡,投资者对整厂拍卖的兴趣不高。一些陶瓷厂的设备虽然被零散出售,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复流拍也会导致资产估值逐渐缩水,形成“处置难-价值缩水-更无人接手”的恶性循环。较高的流拍率也反映出陶瓷行业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陶瓷厂整厂资产(含土地、厂房、设备等)处置难度较大。 整体来看,2025年陶瓷厂整厂成功拍卖的案例较少,即便是少数成交的案例,往往也伴随着价值腰斩。拍卖台上的陶瓷厂,仅是当前陶瓷行业退出陶瓷厂现状的冰山一角,还有一些主动或无奈退出的陶瓷厂,也在等待一个命运转折点:或是被原厂主低价转让,或是处于废弃状态。 还有一些陶瓷厂尝试转型,将厂区改造成物流仓库,甚至文化创意园区,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相当部分陶瓷厂则因缺乏资金支持和明确的转型方向,最终只能任由厂区荒废。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废弃的陶瓷厂逐渐暴露出传统制造业在面对市场变革时的脆弱性。透过这些冰冷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工厂的“死亡”,以及它们背后无数产业从业者和产业链的命运转折。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2 陶瓷厂退出容易 重新盘活却很难 为什么这些退出后的陶瓷厂越来越难被接手,正常拍卖成功率越来越低,其背后亦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重矛盾交织的必然结果。 当下,已经有部分陶瓷厂开始主动选择放弃自有工厂,或是出售,或是对外出租,仅保留品牌,生产则通过贴牌的方式解决。以广东产区部分陶瓷厂为例,供需矛盾的加剧以及生产成本的波动,叠加订单不稳定等因素,陶瓷厂要么频繁出现爆仓现象,要么处于停窑状态,导致产能闲置亏损,因此有陶瓷厂已经将自有工厂设备全部拆除处理,并出租给周边陶瓷厂用作仓库,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而对于破产拍卖的这部分陶瓷厂而言,结局走向却并不顺利。 一方面,陶瓷厂的设备资产,如窑炉、压机等高度适配陶瓷生产,一些年份较长的生产线面临设备陈旧、技术淘汰等问题,投资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复或更新;此外,陶瓷厂设备多为专用设备,如果买家不再从事陶瓷生产,转型则需要投入高额的改造费用。 另一方面,部分工业用地因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或者产权瑕疵等会让资产处理难度加大,这些瑕疵不仅可能引发法律纠纷,还需买家额外投入时间和成本解决问题,且后续生产经营可能面临一定风险,导致投资者不敢轻易出手。 更为关键的是,市场需求下滑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挤压下,许多投资者对陶瓷行业前景并不看好。陶瓷整厂通常包括大面积工业用地、大量厂房建筑物及重型生产设备等,投入较大,因此流拍风险也显著增加,此外整厂运营还需要投入设备维护、产能恢复、供应链重建等资金,减低了市场接盘意愿。 此前,广东一家破产陶瓷厂的守门人曾说,“现在就在等着有没有人愿意接手,能够租出去也好,不过应该不会再有人会接手搞陶瓷了,陶瓷不好搞。” 同时,行业长期存在低价竞争的现象,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部分企业因成本控制能力不足、供应链管理效率低等问题陷入经营困境,进一步加剧市场对陶瓷厂盈利能力的担忧,因此一些潜在的投资者对陶瓷厂整厂投产后的市场前景缺乏信心。 上述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些退出市场的陶瓷厂很难被重新盘活或被市场接纳。当下陶瓷行业正在加速出清落后产能,大量经营不善的陶瓷厂进入拍卖市场,导致同类资产供给过剩,即便多次降价,仍难以吸引投资者。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3 退出陶瓷厂的命运走向: 资产分割、转租、仓库、 跨行、废弃…… 对于大多数陶瓷厂而言,拍卖失败只是漫长处理过程的开始。那么,这些反复流拍,屡次降价仍无人接手的陶瓷厂最终何去何从? 这些陶瓷厂有的因长时间的闲置、无人打理已经杂草丛生,有的厂区铁门已经生锈,四分五裂的厂篷已经再难以为其遮风避雨,厂房已经破败不堪,机械设备已经被清理。“废弃和遗忘”,成为这些流拍的陶瓷厂的常态。某种程度上,流拍、退出的不只是陶瓷厂,依附于工厂的产业链同样也在崩塌,对于瓷砖代理商而言,工厂没了,品牌死了,店里压的货也就成了处理品。 还有的陶瓷厂设备出清之后,被划分不同的区域出租给不同行业的生产企业用作仓库或是其他用途。 即便有少数拍卖成功的案例,但也可以看出当下投资逻辑已经改变。近两年,许多成交案例都有一个共性,即低折扣+无历史遗留问题。在投资者眼中,当下市场环境已经不再适合整厂接手,更多会偏好于局部的优质设备。即便是愿意投资整厂,也会偏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区,抑或在接手后转向其他行业,不再生产陶瓷,传统产区的投资吸引力正在明显下滑。 当一家陶瓷厂逐渐失去生产价值,土地则成为最后的筹码。如拆除权交易,买主通过钢筋回收及建筑碎料销售获利;再者进行土地跨界再利用,投资者拍卖成功之后,则不再生产传统建筑陶瓷,而是进行跨界再利用,在广东肇庆,就有已经退出的陶瓷厂的原址已经被塑料、五金加工厂等所替代,已经看不出曾经有陶瓷厂的痕迹。 除此之外,也有较为偏远的地块因远离产业链,处于长期的废置中;还有的由于距离城市较近,摇身一变在原址上盖起了商业地产和住宅,抑或者改造成创意园区,在佛山、景德镇都有这样的案例……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