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炎炎夏日,热浪裹挟下的家居卖场迎来阵阵彻骨的寒流:继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坠楼后,居然智家创始人汪林朋也跳楼身亡。此外,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兴、富森美董事长刘兵先后被留置、佛山家博城被挂牌拍卖…… 那些曾叱咤风云、主宰行业版图的家居卖场,那些与无数陶瓷人唇齿相依的合作伙伴,在2025年集体坠入了冰冷的深渊。其崩塌之快、后果之重、牵连之广,令人惊愕。 作为从传统建材市场升级而来的流通渠道,家居卖场为何在地产退潮中遭遇重创,出现如此大的震荡?其背后原因令人深思。可以肯定的是,这既是行业自身沉疴的集中爆发,也是时代巨轮碾压下的必然回响。 家居卖场的兴衰与地产行业息息相关。只是没想到,拖欠千万亿债务的地产老板没跳楼,反倒是家居卖场的老板跳楼了。从一路高歌猛进,快速扩张到市场退潮,业绩跳水,房地产行业的暴雷,让太多行业饱受重创。我们常说行业产能过剩,实际上家居流通领域的卖场过剩更为严重,以红星、居然为代表的家居卖场多年来早已冷冷清清,销售人员多过顾客已成常态。近年来,卖场关门、店面撤离的消息不时传来,就是对这一流通渠道最真实地写照。 地产退潮的压力固然巨大,但卖场自身商业模式的脆弱,则是其无法抵御风险的关键所在。红星、居然等巨头普遍采用重资产运营,斥巨资购地建店或长期租赁大型物业,再分割转租给家居品牌经销商。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当市场繁荣、客流如织时,租金收益丰厚;一旦市场转冷,空置率飙升,租赁费、物业费、贷款利息、人员开支等固定成本每一天都令企业处于失血当中。商户生意不好可以关店离场,卖场却没那么容易退步抽身,仍需支付刚性成本,最终导致其现金流持续恶化。 千店一面的商品陈列、大同小异的促销活动、高度重叠的品牌组合——这是消费者对传统大型家居卖场的普遍印象。当消费者日益追求个性化、设计感与独特体验时,传统家居卖场并未能及时重塑价值。其服务更停留在铺面出租和基础管理层面,未能深入赋能商户、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在电商与新兴渠道的冲击下,传统卖场的竞争力日渐消弭。 新一代的消费者是一群既注重产品价值,也注重情绪价值和购物体验的消费群体。传统卖场冰冷、庞大、迷宫般的空间布局,导购人员程序化、功利性的推销方式,使其在体验上远远落后于强调生活美学、提供设计咨询、营造舒适场景的新型家居集合店或品牌体验中心。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电商和新零售的崛起,让家居卖场更加雪上加霜。尽管头部卖场也曾积极拥抱互联网,比如“居然之家”改名为“居然智家”,押注AI赛道,但成效并不显著。线上线下的割裂感仍然明显,未能真正实现数据的拉通与服务的无缝衔接。其线上平台在流量获取、用户体验、技术支撑等方面,与成熟的电商平台或垂直家居平台存在明显差距,未能有效对冲线下客流下滑的损失。 人流稀少,模式陈旧,这只是家居卖场衰落的表面因素,逼得老板跳楼的真实内因,很大概率是其合规经营暴雷和债务杠杆崩塌。行业高速扩张期,巨头们普遍利用高杠杆跑马圈地,甚至不惜触碰合规经营的红线。 当监管趋严,合规收紧,曾经的许多暗箱操作、内幕交易、股权转让、税金缴纳等就成了运营者避不开的暗雷;当市场下行、收入萎缩,巨额利息支出和到期债务瞬间成为无法承受之重。暗雷危机+债务危机,如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信用评级下调、融资渠道关闭、资产低价抛售,最终压垮企业及其运营者。 巨头们的轰然倒塌,是行业盲目扩张、模式陈旧、忽视消费变革、忽视经营风险所积累问题的总清算。其惨痛代价警示所有从业者,依赖单一市场红利、固守过时模式、忽视债务风险,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也有人把今年以来诸多企业创始人跳楼的悲剧定义为民营企业家生存环境的恶化,甚至上升到国家层面,笔者却不这么认为。经济下行,生存艰难,这是大家普遍面对的难题。但如果企业在经营中不踩红线,合法合规经营,即便哪一天资不抵债,破产倒闭,老板也不会被逼到跳楼的地步。 任何时候,不踩红线,依法经营,都是企业不可逾越的底线。 家居卖场巨头们的困局,绝非偶然的行业阵痛,而是新旧产业调整与发展模式切换中,对以往成功路径的一种反噬。今天的结局,在昨天的高速扩张中就已埋下了伏笔。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大洗牌、大转折、大淘汰,代价沉重,教训深刻,令人唏嘘。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搁浅;唯有挣脱旧壳的桎梏,才能触摸新生的阳光。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