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2025年,国内瓷砖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与产能出清的阵痛期,主要产区平均开窑率不到60%,5月起多地陶企因库存爆仓陆续停窑,部分企业生产线未满三月即停产。订单锐减、产能严重过剩,成为悬在几乎所有陶瓷企业头顶的利剑。 然而,与普遍萧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行业内仍不时传来新线点火投产消息。比如,7月份以来,多家陶瓷企业布局新工厂、新生产线或宣布重大投资计划,犹如在寒冬中点燃了数簇篝火,清晰地勾勒出行业剧烈分化的图景。
这不禁令人费解:在产能过剩严峻、市场前景不明的背景下,为何仍有企业甘冒巨大风险斥资建新线?选择贴牌代工(OEM)、收购或租赁现有产能,难道不是更稳妥的规避风险之道?这背后,显然难以用单一标准答案解释。 从常规商业逻辑看,此时逆势扩张确似“火中取栗”,风险极高。然而,总有企业打破常规,在寒冬中点燃新希望。企业经营本就充满复杂性与风险博弈,危机与机遇常如影随形。 深入剖析这些新投建项目,其动因可归纳为几个关键维度: 一是效率与成本驱动的升级换代。新投产线普遍具备窑炉更长、产能更大、智能化程度更高等特征。相比老旧生产线,它们在生产效率、能耗控制、品质稳定性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单位成本显著降低。这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参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装备的颠覆性迭代,使得新线成为降本增效、淘汰落后产能的利器。 二是向“成本洼地”的战略转移。新线选址高度集中于原料、能源(如天然气)及物流成本更具优势的区域。尽管初始投资风险不小,但凭借长期运营中构筑的显著成本壁垒,企业有望在极度内卷的市场中杀出血路。向综合成本更低的地区迁移产能,是制造业寻求生存空间的铁律。区域资源禀赋和成本结构,日益成为陶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是精准布局与结构优化的内在需求。部分扩张源于企业自身战略调整。例如,某品牌在西南区域市占率高、需求稳固,当地新建生产线可实现“属地生产、属地销售”,极大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和交付效率,强化区域市场掌控力。另一些企业则旨在补齐品类短板或强化特色产品优势,通过新线或旧线技改,在行业洗牌中构筑差异化护城河,争夺稀缺的生存与发展机会。 事实上,透过对陶瓷行业的全面观察,并非全然的“哀鸿遍野”。从许多企业的经营业绩来看,利润空间并非完全消失。尽管行业普遍“叫苦”,但相比许多传统制造业,陶瓷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仍具一定吸引力,部分经营有方的企业甚至能维持两位数水平,这使其仍具投资价值。 其次,过去两年虽有超百家陶瓷厂退出,但大量产能通过兼并重组、租赁转让等方式“换壳”重生,实际彻底退出市场的产能规模可能低于表象。 另一方面,当前的巨大落差,部分源于此前房地产红利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彼时,“胆大敢投”往往意味着丰厚回报。同时,瓷砖作为高度追求差异化的装饰材料,其产业生态天然容纳了大量中小型企业和特色品牌,行业集中度提升缓慢,至今未形成垄断巨头。这使得在细分渠道、品类或市场占据优势的企业,仍可能通过滚动发展积累资金进行扩张。 陶瓷制造业虽属传统行业,但其装备、工艺、技术升级速度极快。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深刻重塑产业形态,老旧产线日益难以满足新需求。对更高端、智能、绿色、高效生产的追求成为共识。从“机器替人”迈向“AI减人”乃至未来“无人工厂”,技术驱动的产线升级与工厂替代是不可逆的趋势。因此,无论周期如何波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线总会涌现,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演进。 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将是陶瓷行业落后产能加速出清的关键期。长期无法复产的“僵尸”生产线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工厂和产线总数将显著收缩,以期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重新达成供需动态平衡。 至于为何不首选OEM或租赁收购?事实上,这些模式在业内已十分普遍。而选择自建新线,往往是企业基于自身战略、成本结构、技术需求、市场布局等维度进行深度权衡后的主动选择。商业世界的成功法则,往往不在于随波逐流,而在于审时度势下的战略定力与精准卡位。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8-11
08-09
08-08
08-08
08-08
08-06
08-06
08-06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