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6月25日,特福国际科特迪瓦一条日产40000平方米的生产线点火投产,涵盖瓷片、耐磨砖和彩釉砖等多规格品类。这是特福国际在非洲第七个国家建设的陶瓷项目,此前,特福国际已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赞比亚、喀麦隆6个国家建成19条瓷砖生产线,2024年瓷砖产量约1.76亿平方米。 这样的建设速度,令国内一众陶企垂涎不已。一边是国内市场因需求萎缩而深陷产能过剩、大面积停窑限产的困局当中,另一边却是热火朝天,行业首家百亿陶企正在非洲复制着国内陶瓷行业30年前“印钞机”的神话。 冰火两重天的感受,在这个夏天格外鲜明而又残酷。 遥远的非洲,曾经无数次吸引中国陶瓷人和投资者的目光,但终究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者把握住了机会,并掘取到了丰厚的财富,留给观望者和犹豫者的,只有错失的先机和无奈的徒叹。 曾几何时,中国瓷砖产品因物美价廉而畅销全世界,当来自美国、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时,率先布局国际业务的陶企赚得盆满钵满,广交会的一个标准展位被炒到数十万元。短短几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瓷砖出口国,年出口量创下11.5亿平方米的最高纪录。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然而,更多的企业却沉醉于国内庞大的消费需求。在一系列反倾销的包围中,他们坚信,只要自己成本够低、质量够好、规模够大,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以及高速发展的房地产足以为这个行业撑起广阔的生存空间。 但是,令许多陶企没想到是,地产退潮叠加消费降级,是如此迅猛而又激烈。内需市场连续多年呈断崖式下跌态势,瓷砖出口也是连年走低。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大量瓷砖生产线长时间无法开工,许多陶企被淘汰出局,更多的企业则在这场价格卷到极致的行业大洗牌中痛苦地煎熬,不知道撑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缓过一口气来。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建陶行业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产能、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成熟的产业集群。在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领域,基本上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然而,正是由于过往的高歌猛进,卯粮寅吃,国内陶瓷市场的内卷程度同样在全球市场遥遥领先。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是当下大量陶企和经销商真实的生存写照。 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一些在国内卷不过的陶企老板和投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从原来的产品出海,转向产业出海。利用国内成熟、完整的产业链,纷纷在国际市场圈地建厂,为自己寻找新的市场蓝海。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据《陶瓷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由中方资本投资的陶瓷厂已遍布全球至少3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的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沙特阿拉伯、约旦、阿塞拜疆、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洲的美国、墨西哥、秘鲁、洪都拉斯;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喀麦隆、加纳、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利比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南非、津巴布韦、安哥拉、刚果(金)等。 早在10多年前,中国政府就制定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只是许多企业未能真正领会这一战略背后的国家意志和深刻含义。单纯地以为只要企业注重研发创新,做好了产品,控制好成本,即便本土生产、本土销售,也不怕找不到生存的空间。 然而,当时代的红利退却之后,陶瓷人才痛苦地发现,内需市场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要么出海,要么出局,真正能够存活下来的陶企和生产线,不会超过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选择的余地。即便全世界的瓷砖产品都已过剩,但其内卷程度则远逊于国内市场。广大陶企老板和陶瓷人,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寻找一切可以出海的机会,将国内陶瓷产业40多年来形成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人才优势、配套优势等,在国际市场转化为竞争优势,无疑是陶瓷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转型之路。 这些年,有些企业出海成功了,有些企业失败了,也有一些企业平平无奇。但无论多难,还是要想办法走出去。走出去,不一定成功,不走出去,只能困守一隅。当然,走去哪里很重要,什么时候出去更重要。当下,应该是到了做这件“难而正确的事”的时候了。 从陶瓷大国到陶瓷强国,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其必然要跨越的一道鸿沟。只有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陶瓷产业才能在这场大国崛起的变革中不至于掉队。 产业出海,不仅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现实的需要。虽然前路莫测,荆棘密布,但唯有投身其中,踏平坎坷,才能为企业寻找到未来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7-05
07-05
07-05
07-05
07-05
07-05
07-05
07-05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