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陶瓷厂年中停产,一线生产员工怎么安置?

陶瓷信息网2025-07-05 09:35:25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在产能严重过剩、供需矛盾加剧的大环境下,今年五六月份起,陶瓷行业“年中停窑”现象再次出现,几乎各大产区都有生产线因市场和库存压力而停窑减产。进入7月份,预计停窑生产线仍将持续增加,许多生产线的重启时间随市场与库存的变化而待定。

事实上,最近两年,伴随着市场需求持续缩量,陶瓷企业的生产周期不断缩短,年中停窑及生产线频繁启停渐趋常态化。

江西一家陶企负责人表示,从业二十多年,除了年底的检修或技改,其它月份从来没有停过窑,也从来没有“年中停窑”的概念,但从2024年开始,“年中停窑减产”已成为企业缓解库存与市场双重压力下产销不平衡的必要举措。

年中通过停窑减产的方式,缩减市场上的瓷砖供应量,已经成为缓解愈演愈烈的行业内卷,遏制行业“无底线”价格战,减轻陶瓷企业销售压力的必要行为与无奈之举。

但另一方面,陶瓷企业生产周期的缩短与生产的断断续续,势必会对生产人员的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许多一线生产员工而言,这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在年中停窑减产及复产时间待定的这段时间里,企业的生产人员如何安置?员工的收入稳定如何保证?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企业责任问题。

图片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1


一线生产员工如何安置?

陶瓷企业常见的几种策略


从当前行业实践来看,面对停窑期带来的运营压力,各陶瓷企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来管理和安置一线生产员工:

①  人员优化与弹性离岗。部分陶瓷企业选择直接进行人员精简,通过裁员或遣散的方式降低停窑期间的人力成本负担。常见的操作是实施“末位淘汰制”,对绩效表现相对靠后的员工进行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传统陶瓷产区,相当一部分一线生产工人本身就保持着“半工半农”的职业状态——农忙时返乡务农,农闲时进厂务工。

这种独特的地域性就业模式,使得停窑期间的短期离岗对他们的整体生计影响相对有限,也更容易被接受。企业通常会在遣散时释放信号:待后期市场回暖、窑炉重新点火复产后,将优先考虑重新聘用这些有经验的老员工,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员工关系的纽带。

②  维持基本劳动关系与薪酬调整。更多的企业倾向于在短期停窑期间保留核心员工队伍,避免复产时出现熟练工严重短缺的困境。为此,它们普遍采取调整薪酬结构的做法:暂停发放绩效奖金、岗位津贴等浮动部分,仅按当地法定标准向在册的一线生产员工支付最低工资,并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这种方式虽然大幅降低了即期人力成本,但核心目的在于维持员工的在职身份和劳动关系。

企业管理者深知,陶瓷生产的特定工序对熟练度要求高,一旦熟练工流失,复产时临时招募和培训新员工不仅成本高昂,更可能导致产品质量波动和生产效率下降。因此,支付“保底工资”被视为一种战略性的留人成本。

图片


③ 内部岗位整合与轮岗安排。为了进一步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不少陶企对停窑期间仍需维持的基本运营岗位(如设备维护、安保、仓储管理、少量订单处理等)进行整合优化。比如,合并相近或互补岗位,将不同工序的辅助工岗位合并,要求留岗员工承担更广泛但相关联的职责。

再比如实行轮岗工作制,根据剩余工作量,安排部分员工轮流上岗,缩短其实际工作时间,而非全员全时在岗,这既保证了必要工作的覆盖,又摊薄了单个员工的在岗成本;还有“一岗多责”模式,在岗员工往往被要求身兼数职……上述种种方式,是企业控制成本与维持基本运转之间寻求平衡的结果,虽然有可能增加员工短期工作挑战,但也被视为共度时艰的临时性措施。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2


“企业负重前行,员工生计承压”

钢铁、水泥等其它行业是如何做的?


展望未来几年,陶瓷行业的供需矛盾难以显著缓解,“年中停窑”的常态化趋势已不可避免。在这一转型进程中,如何妥善安置受到直接影响的一线生产员工,将成为众多陶瓷企业必须直面且无法回避的核心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在错峰生产与“去产能”的浪潮中,钢铁、煤炭等其他行业也曾面临相似的员工安置难题。实践中,这些行业探索并形成了诸如内部分流(跨部门/跨基地调配)、转岗培训支持创业、内部退养机制以及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等多元化的安置路径。尽管陶瓷行业在企业性质、行业属性、组织结构和地域分布上具有其独特性,但这些凝结着实践智慧的解决方案,无疑为陶瓷企业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框架。

● 钢铁、煤炭等传统重工业(“去产能”是重点):历史上规模大,内退、协商解除(高额补偿)、转岗(内部或集团内)、公益性岗位安置和政府主导的再就业培训是主要方式。近年更强调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新岗位来吸纳。

● 水泥、建材、化工等行业(错峰生产较为常见):更侧重于内部转岗、待岗/轮岗(季节性)、以及利用停工期进行技能培训。若涉及永久性去产能,则采用类似钢铁煤炭的安置方式。

● 制造业(周期性调整或自动化替代):内部转岗(尤其是向技术维护、自动化操作等岗位)、技能再培训、协商解除是常见方式。部分流向服务业。

图片


在陶瓷行业推进去产能与季节性停窑减产的过程中,企业与员工共同承受着转型阵痛——“企业负重前行,员工生计承压”。尤其是一线生产员工的妥善安置,不仅直接关乎其个人与家庭的福祉,更是维系社会稳定、彰显企业责任、守护社会公平的核心议题。

这绝非简单的岗位调整,而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需要统筹兼顾的复杂系统工程。陶瓷企业须立足行业特性与发展阶段,持续探索、审慎实践,在化解产能与保障就业之间寻求最优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人文温度、时代担当与社会价值。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