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春节过后,陶企迎来了开工潮,许多企业纷纷点火投产,仪式感满满,为决战2025年拉开序幕。 但是,点几条窑、什么时候点、生产什么产品,保持多少库存?还需要企业科学规划,谨慎考量。 可以肯定的是,2025年的市场不会有开门红。无论是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都将继续下行。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必然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生产周期,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产能长期闲置,近一半左右的生产线无法点火投产。 很长一段时间,春节过后的陶瓷市场都会呈现一波新高潮,什么“开门红”“小阳春”“红五月”……如果没有适度规模的库存,必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更有厂商可能因库存不足而损失诸多市场机会。但今时不比往昔,市场需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回落,而不少企业却依然凭感觉在盲目增加库存,寄希望于市场回暖之际能够抓住机会冲一波销量。 企业大张旗鼓举行点火投产仪式,既可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又向外界亮出决胜市场的决心与态度,尤其是年底开发的新产品,都需要尽快组织生产,并在各个渠道、门店完成铺货上架。但点火投产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库存产品的销售计划,尤其是长库龄尾货的处理。 丰田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针对产品库存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库存是万恶之源”。作为全球制造业精益管理的标杆,大野耐对库存产品的认知与警醒,非常值得陶企管理者借鉴。在许多陶企通过精益管理降本增效的当下,减低库存,提高存货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比开窑点火更为重要。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大野耐认为,库存产品不仅占用资金、增加管理难度、掩盖问题、消耗资源,还会让企业失去投资机会,同时阻碍技术进步。陶瓷产品追求差异化与个性化,部分高端产品还要定制,导致其SKU非常多,从而衍生出庞大的库存。做生产的,需要通过频繁地换型,以实现不同产品的合理库存;做仓管的,整天面对着不同规格、花色、等级的存货忙得焦头烂额;做销售的,好不容易接个单,仓库竟然没货,一大堆库存产品,即使降价销售也无人问津…… “库存是万恶之源”。在当下利比纸薄的内卷当中,值得每一家陶企警醒与反思。每一次的搬运、码垛、登记、防护、标识、盘点……都是浪费。库存每增加一分,这些工作的量就增加一分,从而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与此同时,产品从入库那一刻起就迈入了贬值通道。只有尽可能缩短库存周期,提高存货周转率,才能在极度内卷的市场中实现盈利。否则,企业仅有的一点利润,就会被库存一点点偷走。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不仅仅是工厂在降库存,经销商也在降库存,以最大限度减少开支。工厂想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第一时间转移到经销商的仓库里,以加快存货周转;经销商则想着怎么样才能把产品留在工厂的仓库里,只有敲定了订单,清理了库存,再向工厂开单。过去那种工厂周期性向经销商转移库存的销售机制正在失灵,代之而来的是小订单、急订单。工厂不得不通过频繁转产和柔性化生产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内卷之下,市场对陶企点火、排产、转产和库存等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为了完成订单,按需生产,还是充门面,虚张声势提前点火?陶企生产虽然不像其它行业一样说开就开,说停就停,但如果销售这个龙头舞不起来,大面积盲目点火开窑,或者执着于“点火即胜利”,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面临库存爆仓,停窑熄火的尴尬。 过去两年,点火、停窑,停窑、点火……一年当中循环往复,多次折腾,已是陶企生产的常态。而每一次折腾,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为了不停窑,或尽可能延长生产周期,许多企业不得不持续降价销售,以化解仓库爆仓的危机,而每一次降价,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接到的订单没库存,库存的产品没人要,同样是困扰陶企多年的矛盾。如何科学地掌握点火生产的节奏、频次与数量,如何平衡好生产、库存与销售之间的关系,是考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道难题。 只有科学规划,对市场趋势有着相对精准的预测和判断,同时利用数字化的工具,将工厂、经销商、OEM等仓库的数据拉通,全国一盘棋,统筹调配,合理利用,才能将库存带来的浪费降到最低,继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陶企利润的来源,不在窑炉的火光中,而在仓库的周转里。那些提前点火的,不一定都是需求拉动生产;那些至今还未开窑的,也不一定销售都很差。 行业普遍的共识是,2025年,市场形势仍将进一步下探。而科学排产,产销平衡,减少库存,减少浪费,也许就是拿走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5-28
05-28
05-28
05-28
05-28
05-28
05-28
05-28
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