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市场缩量、窑炉停摆、营收下滑、内卷白热化——陶瓷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业内普遍认为,这场洗牌或将持续3至5年,最终推动行业格局重构与市场焕新。那么,这场变革将如何重塑陶瓷产业?又将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01
落后产能与落后企业
还将大幅淘汰出清
我国建筑陶瓷产业的产能过剩已经持续了多年。截至2024年底,全国陶瓷砖年产能仍高达122亿平方米(即便是有效产能亦高达100亿平方米左右),而实际市场需求(含出口)已萎缩至66亿平方米。更有许多行业人士认为,未来需求预计将进一步滑向40亿–50亿平方米区间。
这意味着,近半产能处于闲置状态,其中技术落后、能效低下的老旧生产线首当其冲,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与此同时,陶瓷企业数量也在持续减少。2022年至2024年,企业总数下降近10%,仅余938家。进入2025年,工厂转让、资产拍卖的消息不绝于耳。有预测显示,未来企业数量可能进一步缩减至500家左右,行业将逐步转向集约化发展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陶瓷行业正在从单纯借鉴欧洲工艺,转向学习意大利、西班牙的产业运营理念——不再盲目扩张规模,而是注重差异化竞争与国际化布局。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2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企业格局将显著分化
陶瓷行业历来因产品非标化、需求个性化而呈现高度分散的竞争格局。然而,随着洗牌加速,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头部企业借助资本力量,通过并购重组不断扩大规模优势。预计未来TOP20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20%提升至40%以上,逐步掌握行业定价权与标准制定权。
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命运将出现明显分化:具备规模但缺乏特色的腰部企业,或转型代工,或依附头部企业求生存;部分企业则选择聚焦细分领域,走“小而美”的发展路线;而底部小微企业唯有依靠独特设计、个性化服务等差异化优势,才能在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
03
价格战持续升级
质量隐患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瓷砖市场价格竞争日趋激烈,“降价求生”成为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在需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低价竞争已从战术手段演变为生存策略。目前,行业平均利润率已压缩至3%左右,部分品类更是“利润薄如纸”。
为应对困境,企业纷纷推进“降本增效”,通过精细化管理压缩各项开支。然而,过度控制成本已引发新的问题:部分企业为维持运营,不惜降低产品质量标准,这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引发行业信任危机。如何在控制成本与保证质量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4
陶瓷企业加速出海
海外产能或已超20亿㎡
国内市场需求萎缩、竞争白热化,推动陶瓷企业加速“走出去”,海外市场成为消化过剩产能、寻求新增长的核心突破口。据相关统计,目前中资企业在国外的陶瓷工厂总产能已突破20亿平方米。
可以显著地看到,无论是陶瓷企业还是上游陶机装备与化工原辅料企业最近几年均在大力探索与布局海外市场,个别陶瓷企业或上游陶配企业近些年在国内市场逐渐销声匿迹,但在海外市场的经营却有声有色。
未来,中国陶瓷企业“出海”一定不是简单的“产能出海”,而是系统性的全球布局,通过“品牌、资本、技术、标准”的立体化输出,在全球市场整合最优资源,构建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体系。譬如,部分先知先觉的企业在东南亚、中亚、非洲等低成本地区建立工厂,在欧洲设立研发与设计中心,在发达国家收购本土品牌……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5
人才结构剧变:
流失与断层并存
行业深度调整带来就业市场的显著变化。一方面,企业为控制成本纷纷裁员降薪,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员工首当其冲;另一方面,优秀的年轻技术、管理和营销人才因收入下降而主动离职,形成“普通员工失业”与“核心人才流失”并存的尴尬局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行业对新生代人才的吸引力正在持续减弱。生产一线因工作环境艰苦、薪酬缺乏竞争力而难以留住年轻员工;研发设计岗位也因行业前景不明而吸引力大减……人才结构的失衡,可能成为制约行业长期发展的隐忧。
06
渠道变革加速
经销商探索新模式
终端销售体系同样经历着深刻变革。传统卖场和专卖店持续收缩,取而代之的是精品店、集成店等新型业态。越来越多的经销商转向“仓库+展厅”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或通过多品牌代理分散经营风险。部分难以承受运营压力的经销商,则选择清仓退场。
与此同时,直播电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陶瓷行业。终端销售的人才需求也随之转变:从传统的业务能手转向具备网感、善于内容创作和出镜带货的新型人才。这种销售模式的革新,既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也对传统经销体系构成挑战。
07
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
在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是产品与服务升级。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通过提升产品力和服务水平赢得市场;
其二是绿色转型。建立环保生产体系,应对日益严格的能耗标准和“双碳”要求;
其三是智能化改造。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的精准度。
尽管这场洗牌带来阵痛,但从长远看,它将推动行业建立更加健康的生态结构:顶端是少数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头部企业,中层是依托生存的腰部企业,底层则是深耕细分领域的小微企业。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更加聚焦于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市场洞察等核心能力。
这场行业大洗牌,既是一场淘汰赛,也是一场升级战。它将推动中国陶瓷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细运营,最终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对于那些能够主动求变、勇于创新的企业而言,寒冬过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