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2025年,这类陶瓷企业相对活得最“滋润”! 既非一线大牌,亦非行业头部。 当前瓷砖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需求持续走弱、价格竞争白热化的多重考验,陶瓷企业普遍承受着沉重的经营压力——即便是上市公司与头部企业,亦难以摆脱销量下滑与利润缩水的困境。而更多陷入同质化竞争和低价厮杀的中小企业,生存状态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有一类陶企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活力。在行业整体下行的环境中,一批聚焦细分赛道、深耕差异化产品的“小而美”型陶企,反而凭借独特定位优势,表现出较好的经营效果和盈利水平。 这类企业多数属于“轻资产运作”模式,规模不大,专注某一细分产品线,具备鲜明的特色与差异化优势。年销售额通常在5000万至2亿元之间,符合所谓“专精特新”的发展特质。它们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与创新工艺,总能精准抓住经销商与采购商的目光,赢得市场认可与亮眼业绩。 综合而言,这类陶企体量小、决策灵活、没有沉重资产负担,能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与运营效率,并在特定品类中建立引领地位;同时,它们对市场反应极为敏锐,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更关键的是,这类企业不依赖价格战或规模效应,而是依托高附加值产品维持利润空间。 陶瓷企业的普遍“难题”: 产销失衡、没利润、现金流压力
伴随市场环境的迅速转变,陶瓷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构。产能过剩、需求收缩、工程业务萎缩……诸多因素叠加,使得许多规模大、成本高的“大而全”陶企备受煎熬,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挑战。 目前,陶瓷行业最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产销失衡矛盾突出。在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不少陶企无法实现稳定生产,只能通过停产、减产来缓解库存压力,间歇性开窑已成为常态; 二是价格内卷愈演愈烈。企业为争夺有限订单不断降价,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尤其在常规品类产品中,几乎已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 三是现金流压力持续加大。销售回款放缓、库存占用大量资金、融资渠道收窄,正不断考验企业的资金链韧性,甚至危及生存。
另一方面,以往高度依赖房地产工程集采的大型陶企,正在艰难推进渠道转型。近几年来,伴随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深化,新建住宅项目数量明显缩减。尽管全装修、精装交付比例仍在提升,但瓷砖市场的总需求规模并未随之扩大,反而持续下滑。 更严峻的是,频繁出现的房企债务违约事件,已牵连大量上游供应商,陶瓷企业作为建材主材供应商之一,普遍承受巨额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风险。越来越多陶企主动收紧工程业务,甚至完全放弃部分高风险房产客户,以维持经营安全。 从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可以看出,2024年大部分陶企工程渠道收入占比已从2023年的35%以上降至25%以内,而经销渠道占比则从不足65%上升至75%以上。 这一变化明确显示,经销渠道正重新成为陶企的运营核心。 不过,该渠道也并非畅通无阻。传统经销网络目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市场饱和度极高,陶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布局已基本完成,渠道进一步下沉的空间有限;二是经销商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利润越来越薄,部分经销商甚至因盈利困难而选择退出市场,渠道稳定性正在下降。 除此之外,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对于“大而全”型陶企来说,原有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当下市场中反而成为负担——高库存积压严重影响资金周转,高昂的固定成本也难以快速压缩,企业运营转型面临巨大阻力。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小而美企业的生存密码: 定位准、生产专、创新快与渠道活
在当前陶瓷行业整体承压、市场持续洗牌的背景下,一批聚焦细分赛道、坚持差异化路线的“小而美”企业,却表现出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它们没有庞大的规模,没有覆盖全品类的生产线,也没有动辄十几亿的产值,却在逆势中稳步发展,甚至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它们的成长逻辑,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思路。
与传统大型陶企追求规模与覆盖率不同,“小而美”企业从创立之初就坚定地选择了细分市场的深度耕耘。它们或许只做一类金属釉面砖,或专攻仿古工艺、特色花砖,但却把这一类产品做到极致。 也正因如此,这类企业相对摆脱了价格战的泥潭,其利润往往更为可观,从而反哺研发创新,不断推出引领市场的产品,形成良性循环。譬如,佛山一批活跃的“小而美”陶企,正是凭借清晰的品牌定位、专业的产品力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才在低迷市场中走出一条上扬曲线。 “专业人做专业事”在这一类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它们通常采用轻资产运作模式,没有历史产能包袱,也没有沉重的固定成本,从而可以更灵活地配置资源。 在渠道策略上,这类企业展现出高度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它们不仅维护优质的经销商体系,更主动布局整装渠道、设计师合作、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营销。一些品牌甚至借助跨境B2B平台触达海外小众市场,承接商业空间、精品酒店等项目订单。多渠道并举的策略极大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避免对单一渠道过度依赖。 有行业观察者指出,“目前年营收在5000万-2亿元之间、具有强差异化特色的小规模陶企,是当前活得最滋润的一批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动和消费转型,恰恰为它们提供了成长机遇。 相比之下,传统大型陶企受制于规模刚性,产能负荷率高、固定成本大,一旦市场收缩就容易陷入滞销与停窑的困境。它们的决策链条长、创新试错成本高,也导致其在面对消费快速变化时常常处于被动。 虽然陶瓷行业已经进入深度洗牌期,“大鱼吃小鱼”的马太效应凸显,但未来不一定属于“大而全”的企业,而将属于那些能够精准卡位、持续创新、高效响应需求的“适者”。 小而美企业的成长路径揭示出一个新的竞争逻辑:在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的行业中,能够敏锐捕捉市场变化、以技术和设计驱动、坚决走品牌化道路的企业,哪怕规模不大,也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活得更加“滋润”。 ▏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