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近年来,陶瓷行业的停窑减产已从阶段性调整转为常态,尤其每到年中6 —8月销售淡季,大量陶瓷厂会选择停掉20%-50%的生产线,以缓解销售与库存压力,部分生产线全年运转时间不足180天。这种常态化的停摆,直接导致行业闲置产能占比持续增高。 其背后,是供需失衡的矛盾持续激化。为争夺有限市场份额,企业陷入恶性竞争,部分陶企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的“地板价”抢占市场,生产与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利润却越来越低,行业发展面临深层次调整与变革。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为了缓解产能过剩与供需失衡压力,以及应对新的市场变化,陶瓷行业生产端悄然间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 01 建大线的陶企越来越少
前几年,陶瓷行业掀起一股“大线风潮”,一批日产能超5万㎡、7万㎡,甚至10万㎡的生产线相继投产,但2025年新投产的生产线中,鲜有日产能超过4万㎡,单线日产能主要集中在1.5万㎡至3.5万㎡区间,中小产能特征显著。 与此同时,在今年陶瓷企业的技改计划中,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产能的陶企亦较少,大部分陶瓷企业明确“不增加产能”,而是技改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及降低能耗,甚至还有陶企反其道“大线改小线”。 瓷砖行业大线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行业背景及企业竞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产业升级的必经阶段,行业亟需从“拼产能”“拼成本”转向“拼创新”“拼品质”。 一方面,伴随着房地产退潮,市场对瓷砖的需求大幅减少,陶瓷厂接到的订单正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越来越慢……订单的碎片化,让转产灵活、定制化程度高、产销压力较小的中小产能生产线,更适应当下及未来的市场需求。 而大产能、超大产能生产线,过去那种一款产品一条窑,从年头生产到年尾,中间几乎不用转产的生产模式,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很难消化其庞大的产能,容易让产品沦为严重的库存积压,让企业背负沉重的产销压力与现金流压力。 可以预见,陶瓷行业在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需求将保持低增长或负增长,规模化、低成本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陶企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必需调整经营战略,主动压缩规模,削减产能,从规模化、低成本向差异化、品牌化转变。 02 陶瓷厂退出后 接盘的人越来越少
陶瓷企业退出后,接盘者日益稀少的现象,正成为行业洗牌期的突出特征。 在过去的增量或存量时代,许多陶瓷厂即便经营不善、面临破产倒闭,也能很快通过收购、重组、租赁等多种方式被重新激活。除了因政策影响被强制关停的,真正完全退出市场的陶瓷工厂寥寥无几。然而现在,不少陶瓷厂破产倒闭后,愿意接盘的人越来越少。 比如最近两年的陶瓷厂资产拍卖,投资者仅愿意收购局部优质设备(如压机、球磨机等),对于整厂的投资,十分谨慎。许多被拍卖的陶瓷厂,大多数为无人问津、反复流拍的结局,甚至反复降价,仍无买家接手。 在市场需求下滑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挤压下,投资者对陶瓷行业前景并不看好。陶瓷整厂通常包括大面积工业用地、大量厂房建筑物及重型生产设备等,投入较大,因此流拍风险也显著增加,此外整厂运营还需要投入设备维护、产能恢复、供应链重建等资金,减低了市场接盘意愿。 同时,行业长期存在低价竞争的现象,企业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进一步加剧市场对陶瓷厂盈利能力的担忧,因此一些潜在的投资者对陶瓷厂整厂投产后的市场前景缺乏信心。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3 轻资产运营 的陶企越来越多
近年来,陶瓷行业经历着深刻的运营模式变革,轻资产运营因其灵活性和没有产能包袱等特性,逐渐成为许多陶企转型的重要方向。这一趋势的形成,既是市场倒逼的结果,也是企业主动求变的战略选择。 传统陶瓷企业依赖重资产投入,面临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利润率下滑等多重挑战,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中小企业加速出清。在此背景下,轻资产模式通过剥离生产环节,聚焦品牌、设计、渠道等核心价值,有效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和运营风险。 譬如,最近几年,广东不少陶瓷厂关停自有工厂、拆除生产线(厂房或转做仓库、或租给其它行业的企业……),完全放弃了生产,实现轻资产运营,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品牌运营、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等方向,订单在哪里,就到哪里去贴牌,完全没有了工厂停窑的压力和包袱。 综合来看,轻资产运营有着显著的资源整合与成本优化优势,比如广东不少陶瓷厂“贴牌比自己生产更加划算”;还有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优势,轻资产企业通常可快速调整产品策略;此外,轻资产模式减少对单一生产基地的依赖,可降低政策与市场波动风险。 尽管轻资产模式在许多方面优势显著,但其成功依赖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溢价能力。 04 淘汰拆除 的生产线越来越多
最近两年,陶瓷行业正加速一批缺乏竞争力的老旧生产线淘汰出清。譬如,2022-2024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共计淘汰退出了近300条生产线,这些生产线要么是常年闲置的“无效”产能,要么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要么是生产传统产品(如外墙砖、抛光砖、瓷片)的过剩产能,部分陶瓷产区甚至出现了老旧窑炉成片“清零”的情况。 首先是瓷砖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当前瓷砖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落后生产线因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效率低下及单位生产成本较高,在价格战中持续亏损。不少陶企为止损,选择“拆旧换新”,或者完全拆除不再换新。 其次是环保硬约束持续加码。“双碳”目标下,天然气替代煤、脱硫脱硝改造等要求不断升级,而多数落后生产线仍依赖高耗能设备,污染物排放超标问题突出。在2024年环保督察中,多个陶瓷产区均有部分生产线未达标被责令关停,倒逼企业主动拆除。 拆除带来的不仅是产能出清,更倒逼技术迭代。被拆除的多为老旧的隧道窑、小吨位压机,同时落后产能退出为优质企业腾出市场空间。 尽管拆除过程伴随短期阵痛——部分老员工转岗、企业技改投入增加,但长远来看,这是陶瓷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必经之路。随着落后生产线加速退出,行业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迈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