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陶瓷行业利润大降!未来还有三大危机,关乎中小企业生死

陶瓷信息网2021-11-06 16:34:31

日前,几家上市陶企集中发布了三季报,不出预料,虽然营收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其利润增幅却明显放缓,甚至几家企业同比出现了负增长。

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三季度利润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煤炭、天然气、电价等大宗原材料一路暴涨所致,许多企业扛不住价格飞涨,只好早早停产放假,以缓解材料猛涨的压力。

无论怎样,煤炭、天然气、电价不可能一直就这样涨下去。大不了水涨船高,通过产品涨价来消化部分成本压力。

事实上,对于陶瓷行业而言,各类材料上涨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企业通过产能调剂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而真正的危机还远没来临。

pic_001.png

这个危机,一是房地产业的“熄火”,未来国内市场对建陶产品的需求将持续下滑;二是国家对高能耗产业去产能的决心以及对新建项目能源消耗指标的严格审批,将导致大量陶企关门停产,大量新建项目搁浅。

此外,过去还有出口市场可以消化很大一部分产能,但这些年来,出口市场也是一路下滑,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据2020年“陶业长征”调查(陶瓷厂家的产能大数据调查),截至 2020年底,全国共有 1155家建陶企业、2760条生产线、年产能达 123亿平方米,而 2020年实际产量为 84.7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3.03%。

虽然一年多来行业新建生产线的热潮持续不断,但从 9月份开始,全国各大产区纷纷出现大面积停窑现象,估计 2021年瓷砖产量将再次出现负增长,并且在未来几年都将难以逆转。

以“恒大事件”为分水岭,房地产,这个拉动中国经济,包括建陶行业在内的强大引擎,目前已全面进入转型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房子突然卖不动了,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流拍。

未来,国内建陶增量市场已趋饱和,增幅必然降低。至于这个幅度有多大,现在还很难预判。

事实上,在行业产能冲顶滑落之际,就有业内专家做过一系列预测,认为未来中国建陶产业的产量大概率维持在60-70亿平方,也有人提出了50-60亿之间的预测,更有悲观者预判未来中国建陶产业市场需求规模将下降至30亿平方米左右。


多年来,中国被誉为基建狂魔,尤以房地产为甚,导致国内建陶市场一片火爆,人均瓷砖消费量稳居全球第一。但是,随着房地产天花板的来临,增量市场早已不可持续。

参考全球发展中国家人均瓷砖消费水平以及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速,瓷砖产量下降至 60-70亿之间的概率极大。若果如此,在产量下降的同时,将同比例带来陶企工厂、生产线的大幅下降。不少企业及生产线将在未来几年陆续退出这个行业。

“ 双 碳 ”战略下的“ 双 控 ”,亦是悬在陶瓷企业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国家发改委已明确将陶瓷行业纳入高耗能行业,降能耗、去产能是陶瓷行业未来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近段时间,诸多陶企已经感受到“ 双 控 ”带来的压力,诸多生产线因为能耗指标不足而被迫停产,更有一批新建成的生产线因未批先建,没有能耗指标而被迫停产,对陶瓷行业造成极大的伤害。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这样的监管,仅仅只是个开始。因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一定会拿高耗能产业开刀,而建陶行业恰恰就是这场残酷的产业升级中被拿来祭刀的行业。如果谁还心存侥幸,像过去那样先上车再补票,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 双 碳 ”的目标及路径,坚定而又清晰,陶瓷行业的去产能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承诺要如期达到的战略目标,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那些高价从国外进口的天然气资源,根本无力支撑建陶产业这样传统、低附加值的庞大需求。

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产量规模,通过政府、市场的调控手段,让一部分产能淘汰出局。

与此同时,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头部企业虽然也受影响,但仍然保持着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幅度,而大量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则被不断挤压,中小陶企停止增长或步入负增长通道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成本飞涨的严峻现实面前,那些没有品牌溢价的陶企、那些多年来依靠贴牌支撑其发展的陶企,将率先遭遇巨大的挑战。

无论你相信与否,陶瓷行业的负增长时代已经来临。陶企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转型升级,压缩产能规模,提升产品价值,通过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利用岩板这一全新品类,大力拓宽行业边界,并积极开发二次装修市场,将需求的“蛋糕”不断做大,以支撑行业适度的产业规模,并使其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个旧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作者|王力 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原标题:《迎接负增长时代的来临》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