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许多陶企砸重金推新品,最后却“卖不动”、血本无归……

陶瓷信息网2025-09-17 08:56:22

wps5.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进入9月,伴随着博洛尼亚展的临近,许多陶企的年度新品计划再次提上日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不少陶企寄希望于新品拉动业绩,不断引入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然而,复盘一路走来的行业研发创新之路,发现陶企投入重金开发的很大一部分新产品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未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业绩增长和利润贡献。反倒是某些经典款式,凭借过硬的品质,持续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成为企业稳定业绩的基本盘。

行业内常常热炒某某企业又推出采用某某工艺的新产品了,但另一种声音更值得关注:某企业的某类产品在同行中做得很好,更值得推荐。可见,企业与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往往存在偏差。企业希望不断推出新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并凭借新产品跳出价格战的泥潭;而消费者更希望买到一款质量可靠、使用放心、兼具颜值与品质的可靠产品。

wps6.jpg 

瓷砖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历来层出不穷,但大多集中在工艺、花色、规格等方面。回顾以往推出的新产品,真正形成爆款的并不多。市场上大量所谓的新产品,仅仅是花色更新,且未形成一定规模,到最后除了一堆SKU,就只剩仓库中积压已久的尾货。

陶企的破局之路,必然在于创新。但创新并非依靠堆砌数量庞大的花色与规格来取胜。不少陶企规模不大,SKU却成千上万。所谓的创新,只是整日调版、仿版,在色彩、图案、亮度、规格等方面反复变化,看似什么都有,却难以形成真正的产品优势。相反,某些企业多年来并未推出什么领先行业的新产品,而是依靠稳定的质量、严格的品控和良好的口碑,持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wps7.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作为一个追求差异化与个性化的传统制造业,陶企紧随市场变化和消费潮流,开发更多花色与品种,本身并没有错。再另类的花色和图案,也会有人买单。但企业要学会算账:那些小众、另类,为设计而设计、为研发而研发的所谓新品,究竟为企业创造了多少利润?

要知道,每一款新品从设计到试版,从量产到上样,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周期。如果无法形成规模效益,那么从新品设计开始,到试版、量产、仓储、上样、推广……所有投入都可能血本无归。

放眼过去40年的产品迭代,陶企大量研发创新都围绕着色彩、线条、图案和规格的反复变化展开,而真正决定瓷砖品质的强度、耐磨、防滑、抗污等性能,虽有进步,却变化不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大量陶企采用宽窑大线、低温快烧等工艺,导致瓷砖产品出现质量滑坡。水波纹、辊棒印、切割裂、R角、色差等缺陷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瓷砖产品的信任。

wps8.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美国著名的丹纳赫公司,以其独特的业务系统(DBS)和卓越的并购整合能力而享誉全球,其核心就在于品质、交付、成本、创新,且品质始终处于最关键的第一位。对于瓷砖企业而言,开发新产品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持续稳定、巩固和提升品质。通过装备更新、工艺改进、配方调整、烧成温度精准控制,不断提高优等率,让每一片瓷砖无论内在质量,还是外观尺寸、花色图案都领先同行,这才是企业研发与创新的意义所在。

行业内有一批企业,什么花色流行就开发什么,什么工艺先进就引进什么。超平釉、数码釉、附录G、功能墨水、数码模具、胶水干粒……所有的市场热点和卖点都能在一款砖上找到,甚至某些概念比原创产品还要多。但产品却透出一股浓浓的廉价感和山寨风,根本无法与那些品控严格的产品相提并论,甚至连别人采用老花色、老工艺的产品质量都不如。

wps9.jpg 

更有一些企业,连瓷砖最基本的功能和指标都未能做好,却整天想着靠新工艺、新品类、新花色领先行业,动辄国内首发,行业第一,争做某某领域的开创者。这种舍本逐末、过度包装营销的炒作,除了制造噱头、堆砌概念、蒙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之外,在同行眼中就是一个笑话,终将遭到市场的淘汰。

当前,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大量陶企被迫陷入价格战的漩涡,而低价的背后往往是产品质量的频频告急甚至下滑。于是,一些企业试图依靠新品突围,以新工艺、新花色、新规格跳出价格战的泥潭。但越是新产品,越要把控好品质,尤其是产品的基础功能,如耐磨、防滑、表面平整度、吸水率等,应在每一个细节处体现新产品过硬的品质,而非仅仅依赖花色、图案的简单变化。

开发新产品,不能老想着各类工艺、规格、花色有没有,更要注重各个指标、细节打磨得好不好,精不精?在新品泛滥的时代,陶企要警惕花色内卷,回归品质长征,让能让企业赢得市场口碑,从而让自己走得更远、更稳。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