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央财经委召开会议,强调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随后,水泥、光伏玻璃、钢铁、汽车、猪肉等产业,一夜之间开始全力减产,打响反内卷的第一枪!
从中央层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内卷、去产能,这是中国经济迈入2025年下半场一个积极而又强烈的信号。在此之前,虽然许多行业已经开始限产,但更多的是降价式内卷。卷到最后,企业没钱赚、供应商没钱赚、产品质量大幅滑坡、消费者利益没法保障……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降本增效,缩减开支,人们不敢投资,不敢消费,生产、消费最终形成了一个向下螺旋的死循环。凡此种种,都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
一片800×800的抛釉砖,最低价已跌破8字头,一片750×1500的柔光砖,有的厂家只售15元;看看几家头部上市陶企的年报,平均售价也跌破40元/平方米,整个行业利润率只有3%左右。大量中小企业早已处于亏损边缘,更多企业则选择躺平——因为折腾越多,亏损越多。
世间万物,总是盛极而衰,潮汐交替。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宇宙法则。当内卷卷到极致,卷无可卷,反内卷便应运而生。
在此之前,一些内卷泛滥而又严重的行业,已率先行动起来,发出了去产能、反内卷的倡议。比如水泥、光伏玻璃、钢铁等,各大行业协会要求企业按配比减产,不得随意超出产能指标。
当然,水泥、钢铁等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行业协会对其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明显要强于瓷砖行业。瓷砖行业的产能过剩,一点也不比其它行业轻,甚至更为严重,更需要通过“政策+市场”的手段予以调节。
据“陶业长征”调查,截至2024年底,全国938家陶企、2193条生产线,产能达122亿平方米,实际产量却只有59.1亿平方米,产能利用率不足50%,行业普通呈现出“年初开窑晚、年中开窑少、年末停窑早”的特征。进入2025年,这样的趋势进一步演化,因此,去产能、反内卷、稳增长,就显得更为迫切而又重要。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瓷砖行业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产能调剂相对灵活,有订单就生产,没订单就停窑,因此,对于落后产能的淘汰需多管齐下。何谓落后产能?就是那些装备、工艺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能耗高、环保不过关、工作环境差、对当地自然生态破坏较大的企业。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税收和就业,一段时间内曾对一些落后产能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但现在信号变了,在中央要求去产能、反内卷的形势下,这类产能的出清必然会加快。
事实上,谁都明白一个铁定的事实,伴随着房地产的退潮,国内瓷砖需求会进一步萎缩,大量企业、品牌淘汰出局是迟早的事。能够真正活下来的企业和生产线,不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因此,及时规划落后产能的出清和退出,可能对于许多企业和投资人而言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越早退出,亏损越少。越到后面,包袱越大。
反内卷,就要旗帜鲜明地拒绝价格战。虽然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但如果大家都无底线地卷价格,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行业必须维持合理的利润空间,才能使企业有持续研发创新的动力,才能保障产品质量不偷工减料,才能维护上游供应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那种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突破底线的价格战,无疑是恶性的,是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尤其是那些在网络平台以超低价获客的商家,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更损害整个行业的未来。因为超低价的背后,是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是盘剥供应商和渠道商的利益,最终让消费者、社会公众对瓷砖产品失去信心。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当然,我们也要感谢那些一直坚持走高品质、高价格路线的头部企业,正是由于他们的研发创新,为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变化和突破,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价格锚定,让大量二三线品牌拥有了合理的生存空间。
此外,反内卷,稳增长,要逐步优化供应链管理,要把上游的供应商当作企业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压榨的对象。事实上,瓷砖行业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大多都来自于上游的装备和化工企业,陶瓷企业要适度缩短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尤其是那些常规类产品的供应商,没有它们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质量把控,瓷砖企业的生产和品控将是一句空话。缩短付款周期,短期内可能存在压力,但从长远看,既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资金流通,也可避免供应商踩雷。
中央从政策层面开始去产能、反内卷、稳增长,说明落后产能过剩、低价恶性竞争、供应商账期太长,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接下来,随着纵深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持续推进,将会有更多的配套举措和政策出台,从而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低价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