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以“工匠精神”擎举中国陶瓷复兴梦

陶瓷信息网2019-12-01 16:00:0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样的全新时期,中国陶机装备与原辅材料配套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选择怎样的迈进方向,坚实地迈出开局的第一步,决定着未来中国建筑陶瓷及配套产业的发展高度。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中国陶机装备制造产业以漂亮的成绩和卓越的成就精彩收宫——一个陶机装备制造大国跃然兴起,广州工业展亦成为全球最大的陶机装备展。荣誉背后,是中国陶机装备制造产业30年来厚积薄发、强势崛起的奋争轨迹。

然而,这仅是“量与规模”的膨胀,不得不承认,中国陶机装备在高端化、现代化、节能化与智能化方向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国产喷墨机快速实现国产化的同时,喷墨机喷头至今仍全部依赖进口;即便是在陶企生产环节,进口设备及原料的用户体验也远远高于国货;甚至于很多时候,高价引进并使用进口设备及原料,一度成为衡量陶企实力的凭证,亦成为陶企宣传产品品质的工具和砝码……

归根结底,是“质”的差距。产能过剩、产业结构粗放,正成为中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最大阻力,贯穿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国陶机装备制造与原辅材料行业亦然,除压机等个别高集中度产品,在过剩的产能和同质化、低端化结构现状下,普遍面临销售半径狭窄、价格恶战激烈的发展困局。

过去,借助于房地产市场的欣欣向荣及瓷砖产能的快速扩张,中国建筑陶瓷配套产业同步壮大,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国民经济还是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发展都已发生显著变化。

2015年,中国瓷砖产能出现近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可以预见,国内市场需求已达拐点,摒弃过去拼规模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创新化、精品化、标准化、服务化转变,正成为中国建筑陶瓷配套产业发展的全新方向。

这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亦是“十三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方向。尤其是在中央政府着重强调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当下,中国建筑陶瓷及其相关配套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亚、非、拉美等国际市场蓬勃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伴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亟待开拓的国外市场无疑是一块庞大的“蛋糕”。但当前的现实却是,因为产品的“粗制滥造”“低端低质”,大部分中国建筑陶瓷配套企业至今仍局限于有限且高度饱和的国内市场低价厮杀,难以“高价”走出国门。

呼唤“工匠精神”,驱动企业创新发展,是中国建筑陶瓷配套产业发展焕发活力的源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在谈到2016年工作重点时,李克强总理强调:“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对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事实上,“中国制造”从不缺乏工匠基因。回溯千年历史长河,古代中国的木匠鲁班、活字印刷毕升、本草纲目李时珍等无数独具匠心的匠人精心打造一件件耀世臻品,演绎着中华民族的制造传奇。即便在近代,亦有国药第一品牌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精益求精。

让“工匠精神”回归,是推动中国建筑陶瓷配套产业“质变”的强力引擎,近两年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陶企开始深刻认知到,基于卓越产品品质的“工匠精神”才是企业发展的本源。让“匠心”回归,传承“工匠文化”,摈弃“差不多”思维,竭力将每一件产品做到极致,争做百年生意,力创百年老店,正成为越来越多陶企的座右铭。

陶瓷配套强,则陶瓷产业兴。“工匠精神”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振兴民族工业和中国制造崛起的的沉甸责任,它托付着中国陶瓷产业复兴的远大梦想。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