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五年缩减逾300条生产线,瓷片会走向消亡吗?

陶瓷信息网2019-10-09 16:00:00

陶瓷信息 | 瓷片,自1943年温州西山窑业厂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块釉面砖,瓷片开始在中国建筑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建筑陶瓷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其中瓷片战绩尤为辉煌,作为众多产区和企业的“发家之本”,长久占据中国建筑陶瓷第一大品类的地位。

然而,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瓷片市场在2012年前后出现快速下滑趋势,以至于行业内“瓷片消亡论”此起彼伏。近两年,中板、地砖上墙等替代产品的应用愈加流行,瓷片的市场份额再度受到冲击。


五年缩减逾300条生产线

根据《2017全国瓷砖产能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瓷片生产线573条,较2014年减少213条,生产线数量减幅接近30%,这一数据引发了行业“瓷片消亡论”的热议,在此数据公布之前,不乏声音认为,抛釉地砖将取代瓷片成为第一大瓷砖品类。

事实上,抛釉砖和仿古砖生产线数量早已超过瓷片,三年间抛釉砖生产线几乎翻了一番,达607条,仿古砖达625条,但两者由于单线产能较瓷片小,总产能上略逊一筹。

2014年至2017年这一时期的瓷片快速下滑,主要原因是行政手段推动下的行业去产能和市场环境下的自然淘汰。如最深受影响的山东淄博,从98条降至仅剩10条;广东从150条降至101条;四川减少24条;福建减少27条……

近期,《陶瓷信息》记者从广东、江西、辽宁、河南、山西、四川等主要产区了解到,过去两年时间内,瓷片市场不仅持续低迷,更是受生产成本提升、地砖上墙、中板流行、替代产品增多等诸多因素影响,瓷片市场持续萎缩。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产区当前瓷片生产线55条,相比2017年,减少17条,主要由于临沂产区末位淘汰所致;东北地区至少减少20条瓷片线;四川夹江减少大约7条;而广东作为建筑陶瓷产能最大的产区,产品涵盖中高低档各个等级,变化之快难以把握,但有业内人士估算,今年跟去年相比,广东瓷片生产线至少减少了15%。

江西、广西、福建等产区近两年瓷片生产线数量相对稳定,但据了解,当前受低迷的市场环境影响,全国各产区均存在不少长期停产闲置的瓷片生产线。这些瓷片生产线或面临直接退出,或改产其它产品,如江西高安近20条瓷片线中,目前约有5条生产线处于停产,准备改造状态。

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算上长期停产的,全国瓷片生产线数量在过去两年时间(2017年~2019年)内减少了30%,甚至更多。如果再把时间轴拉长,从2014年开始计算,五年间瓷片品类至少缩减了300条生产线的产能。


利润薄如蝉翼

不少业内人士在探讨瓷片市场萎缩时将原因归结为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竞争激烈,而这确实是众多厂家不得已退出或改产的主要因素。

山东淄博就是由于瓷片竞争尤为激烈,价格透明度越来越高,导致较多生产厂家利润不断下滑,因此将瓷片生产线改造成为地砖生产线,以仿古砖与大理石瓷砖为主。

作为全国多个产区走批发渠道的瓷片,本身利润率并不高。多位业内人士告诉《陶瓷信息》记者,我国瓷片生产规模大,各产区各厂家定位不尽相同。以300×600mm规格为例,有品牌有创新能力的高端厂家出厂价可达7~8元/片。而更多的是走批发渠道的中低端厂家,出厂价仅有3~3.5元/片,甚至不少低于3元/片,这一类企业,赚的只有微薄的加工利润。

但2016年以来,全国兴起了环保风暴,煤改气、环保设施改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如2018年以来,辽宁法库、河北高邑和赞皇、山西阳城以及山东临沂等瓷片主产区均推行煤改气,多地改气后生产成本暴增,300×600mm瓷片每片成本增长多在0.3~0.5元,遇上采暖季供气不足时,还将更高。然而受市场因素影响,售价却难以上升,瓷片利润一再压缩,因此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生产企业被迫退出,法库产区更是过半瓷片线退出。河南、河北等产区产能较稳定,但也有瓷片企业改产地砖的情况。


“瓷片下行是必然趋势”

将军企业营销总经理谭肖文认为,实际上导致瓷片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的根本原因并非利润的压缩,甚至一般的瓷片利润并不比地砖低太多,瓷片下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谭肖文认为,瓷片量的下滑,要分情况看,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首先是中高端瓷片的量开始下滑,2017年这种形势发展得更快,而中低端产品却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瓷片由于本身的缺陷,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终端流行轻奢、简约的工业风,墙砖所展示的面积和效果都与传统的装饰习惯大相径庭;三是替代瓷片的产品增多,包括地砖上墙;四是生产工艺发生了改变,原来只能通过系统配套小花片、腰线都可以直接喷印出来,高端产品变得难以区别。

“2016年以前,高端的瓷片企业能与其他企业拉开很大的差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配套做得好,我们的产品是一个系统的,尤其是做墙砖,体现了时装化。但是现在通过主砖已经可以实现,不再需要腰线、地脚线、花片这些配套了,中高端和低端就难以区分开来了。”

另据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所谓的瓷片本身具有缺陷,指的是瓷片作为高吸水率的陶质砖,从物理性能上难以与低吸的地砖相媲美。“很多瓷片,用了五到八年都容易出现釉裂、渗污、破损等问题,不仅消费者意识到这一物理性能的缺陷,家装公司为避免这些缺陷带来的投诉也减少对了对瓷片的推荐。”

通过工艺改进、釉面创新等方法改进,目前行业内已经可以解决瓷片所存在的上述缺陷,但中国瓷片生产分布广泛,质量良莠不齐,因此仍难以彻底打消消费者顾虑。

《陶瓷信息》记者从北方多个产区了解到,依靠走批发渠道的中低端瓷片企业前两年市场表现确实如谭肖文所说相对喜人,甚至在抛光砖、抛釉砖、仿古砖等地砖产品陷入低价竞争时,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不过,根据谭肖文分析,低端瓷片更恶性的竞争今年也拉开了序幕。主要由于市场需求的下滑,此前依靠走大批发渠道的企业市场空间将持续缩小,容易形成低端厮杀的局面。

山西阳城前几年推出的加厚加白瓷片,曾一度成为拓宽市场的有力武器,甚至高歌猛进至西南市场,但自2018年开始,阳城瓷片企业明显感觉到瓷片市场出现萎缩,销售半径开始缩小。阳城产区面临的瓷片低迷行情,只是整个北方产区的缩影。正在经历煤改气的临沂产区,曾立志打造中国内墙砖生产基地,此番过后更是或优势尽失,前景堪忧。


更多替代品上墙成为可能

瓷片的下行,还有来自其它替代产品的冲击。谭肖文回忆,瓷片的黄金时代始于2000年左右,甚至成就了一批现在的领头企业,2012年后这种美好时代已经过去。这其中就有替代产品的“功劳”。

在瓷砖外部,墙纸、复合板等墙面材料也逐步占领一部分市场,在瓷砖内部,地砖与墙砖的界限正被打破。

早在2010年前后,能用于墙面铺贴的地爬墙在山东淄博产区兴起,后蔓延至四川夹江、江西高安等产区,曾辉煌一时但由于效果欠佳,瓷片创新抢回一部分市场等原因,最终未能成为主流产品之一。

早期只能以瓷片为内墙砖的最大原因在于其陶质砖吸水率高,符合水泥铺贴不会掉砖的特性。但随着铺贴技术的完善,瓷砖胶、粘结剂等辅料出现,地砖上墙从技术层面上已经成为可能。

同时,有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地砖上墙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也得益于生产技术的进步,早期囿于生产技术不成熟,一些较为复杂的装饰效果只能在这一烧成条件下得以实现,因此也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如今,更多的装饰效果也能在地砖上实现,而且地砖作为大砖从美观程度上比瓷片更胜一筹。

“为什么会出现仿古的高端墙砖,因为很耐看。现在其它产品加工上墙也抢了瓷片一部分市场,可以看到现在的墙砖往两极分化,一个是体现出工艺、时尚感的小砖,看起来有档次、时尚化、时装化,而且可以传承,另一个方向是大板、岩板。”谭肖文认为,这一系列的变化仍在持续,瓷片整体的市场份额还将持续萎缩。

除却地砖上墙,2017年,一股中板潮由福建、江西等产区兴起,如今正当红。中板,最早由下行压力更大的外墙砖企业所推出,但也可替代内墙砖。由于生产工艺与瓷质地砖几乎一致,物理性能也并无不同,因此也被认为是等同于更小规格、更薄的地砖上墙。毋容置疑的是,如今中板正成为行业一股新的潮流,抢占着更多的瓷片市场份额,江西、福建等最先流行中板的产区已经明显感受到这一压力。


瓷片会消亡吗?

尽管瓷片占比逐年下降,看似岌岌可危,但多位受访者均认为,瓷片仍有其生存空间。一方面得益于瓷片生产企业自身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是精装房政策带来的大集采为中低端产品保存了不小的市场的份额。

另有不少广东的瓷片企业透露,高端定位的瓷片利润率实际上比地砖要高出不少,这些厂家虽然发展为全品类企业,但在瓷片领域还想“拼杀”一把。因为与抛釉砖、仿古砖等地砖相比,瓷片由于原料要求更低、烧成时间更短,同样规格的窑炉单线产能高出仿古砖、抛釉砖1~3倍,因此生产成本低于地砖。

一部分高端瓷片生产企业开始用创新抢回市场份额,下陷釉、剥开釉、闪光釉、金属釉,精雕模具、胶水干粒、半抛等功能墨水和新工艺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瓷片生产,也为瓷片赢回了一部分市场。

不过,谭肖文认为,仅仅依靠研发创新的概念提升产品的档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产品的系统性,包括从设计到生产、到展示应用,再到推广要形成一个系统,这也就是为什么2016年下半年中等定位的瓷片下滑的原因。

“瓷片在一般的家装中不符合个性化的需求,但在精装领域,需要低成本,瓷片所占的比例会更大。”谭肖文同时指出,精装房政策的推行,给瓷片留有市场,但这一部分市场大多留给了有战略集采能力的品牌企业。(杨李生)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