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进入 2025 年,陶瓷行业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个显著变化——新窑点火的消息较往年明显减少。据《陶瓷信息》不完全统计,2025上半年,国内新建或技改点火投产的新窑仅18条(统计或有遗漏)。这一数字与2024年同期超过41条的数量相比,同比降幅超过50%。
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的行业态势值得深入剖析。进一步观察新窑的产能结构可以发现,日产能超4万㎡的大线较少,单线日产能主要集中在1.5万至3.5万㎡区间,中小产能特征凸显。 这些行业数据释放出多个强烈的市场信号,从侧面清晰地反映出近些年陶瓷行业在市场环境与经营逻辑上发生的深刻转变: 其一,新建生产线数量锐减,直观地表明陶瓷企业在扩产决策上普遍趋于谨慎。这背后既有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理性判断,也有对行业竞争格局重塑的审慎考量,企业更倾向于在现有产能基础上优化运营效率,而非盲目扩张。 其二,大产能生产线减少,标志着行业正逐步摆脱对“大产能=低成本”的传统认知,经营逻辑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与效益驱动。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1 2025瓷砖新线大减 陶瓷企业“扩产”更谨慎
陶瓷行业新建生产线锐减,对于当下深陷内卷的瓷砖市场而言,无疑是一则积极信号。这一变化或将从供给端有效减少瓷砖供应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的产能过剩压力。 回溯过去几年,陶瓷行业的发展轨迹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一方面是产能持续过剩、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另一方面,全国范围内大量陶瓷企业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拆旧建新”“小线改大线”,导致落后产能退出的速度始终难以跟上新增产能的扩张步伐,最终导致“去产能”越去越过剩。 这种矛盾在2020-2022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彼时,在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成本高企以及降能耗政策的多重倒逼下,各大陶瓷产区掀起了“技改建线” 的热潮。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原本处于停滞状态的“僵尸产能”被重新激活,许多技术落后的生产线通过改造升级,摇身一变成为“先进产能”;即便是未进行新窑改建的企业,也通过“提产改造”,拉大了单窑日产量。 这三年间,全国平均每年有50多家陶瓷厂、100多条生产线退出市场,但行业总产能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增长态势。这种“退出与新增”的失衡,为后续的行业困境埋下了伏笔。
进入2023-2024年,新增生产线及产能规模虽有所回落,产能退出速度与新增速度基本持平,但市场需求却出现急剧萎缩。房地产行业调整、下游装修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叠加,使得瓷砖市场的供需关系彻底失衡,供给量远超实际需求量。这一变化直接导致陶瓷厂的开窑率持续走低,部分产区的开窑率甚至跌破五成;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行业内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从常规产品蔓延至中高端品类,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经营压力急剧攀升,不少企业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 而2025年新建生产线的同比大减,这一变化首先可从供给端直接减少瓷砖的市场供给,有助于缓解长期以来供给远大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更深层次看,这反映了陶瓷企业斥巨资建设新线、大线的动力已显著减弱。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决策变得空前审慎。大规模新建生产线,尤其是投入巨大的“大线”,其高昂的投资在当前市场下回本前景渺茫,甚至存在因产能无法有效消化而导致巨额投资“打水漂”的巨大风险。这种投资心态的转变,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理性回归。 从行业发展的长远视角看,新建生产线的锐减并非坏事。它将倒逼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创新、工艺升级、品牌建设和渠道优化上,而非单纯依靠产能扩张抢占市场。当行业竞争的焦点从“量”转向“质”,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体产业水平,也能让市场供需关系逐步回归平衡,为陶瓷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2 从“拼产能”到“拼运营” 陶瓷行业“大线热”开始退潮?
过去几年,陶瓷行业掀起一股追求“规模神话”的浪潮,一批日产能超5万㎡的大线涌现。这一现象背后,是企业在成本压力、能耗指标倒逼下,试图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提升效率的逻辑驱动。然而,这种近乎狂热的大线建设,在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的大背景下,非但未能带来预期的效益,反而成为加剧行业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的推手。 进入2025年,一个显著且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新建的大产能生产线数量减少。这一转变绝非偶然,其对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多重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从竞争维度看,这标志着“规模制胜”时代的落幕。过去,大线凭借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成为企业跑马圈地的核心武器,引发全行业的扩产竞赛。但在需求萎缩的当下,大线的固定成本高、转产灵活性差等弊端暴露无遗,部分企业甚至因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陷入亏损。 新建大产能生产线锐减,意味着行业竞争正从“拼规模、比产能”转向“比品质、拼创新”,为差异化竞争腾出了空间,有助于遏制无序价格战的蔓延。 从资源配置角度,这是对行业产能结构的一次“纠偏”。前几年大线盲目扩张导致的产能冗余,不仅加剧了供需失衡,更造成能源、土地等资源的低效占用。如今大产能生产线“降温”,既能减少新增供给对市场的冲击,也能倒逼存量产能提升效率——那些技术落后、能耗高企的大线将加速退出,而具备技术优势的大线则需通过精细化管理挖掘潜力,推动行业资源向优质产能集中。 对企业而言,这一变化推动发展逻辑从“重投入”转向“重运营”。过去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大线建设,忽视了产品研发、渠道深耕等“软实力”培育。而在新建大产能动力减弱后,企业得以将资金与精力转向终端服务升级、数字化转型、绿色生产技术研发等领域,这种重心转移将显著提升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质量。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