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陶瓷厂租赁现象越来越普遍……

陶瓷信息网2023-12-07 09:45:59

图片

图文无关


近年来,陶瓷行业工厂和生产线租赁、买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工厂因为租赁和买卖而频繁更名,也有的工厂因生产线多、租户多,拥有好几个厂名……

特别是广东产区,近年来由于市场下行、行业内卷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一些陶瓷厂老板倍感经营压力巨大,开始以租赁或售卖的方式寻求“接盘者”——当起包租公、坐收租金,或者变卖工厂及时退场。

过去两年,在全国大型陶瓷产区中,广东的开窑率最低,闲置生产线和闲置产能最多。一批来自福建、山东、温州等地的陶瓷企业趁机租赁这些闲置的生产线,掀起外地陶企承租广东陶瓷生产线的小热潮……当然,也有来自广东产区内部陶企的租赁。

“租赁之风”盛行,一方面给许多债务缠身、陷入经营困境的陶瓷企业,或者闲置已久的生产线注入了新的活力,让陶瓷的熊熊窑火生生不息;但另一方面,这些通过租赁被“盘活”的陶瓷厂,又加剧了行业内卷和产能过剩,部分租赁陶企,以赚快钱的心态走低价、低质路线,通过“价格战”破坏了原有的市场生态,成为市场的搅局者,备受各方诟病。

图片

图文无关



租赁陶瓷工厂、生产线

在各大产区均较为普遍


租赁工厂和生产线,并不是陶瓷行业近些年的产物。据老一辈陶瓷人回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乡镇、集体企业改制浪潮中,陶瓷生产线的承包生产模式就曾火爆一时,一部分熟悉生产技术或者善于经营管理的陶瓷从业者,通过租赁生产线掘取了第一桶金,并随后在陶业江湖攻城掠地、发家致富,不少人因此功成名就。

最近几年,租赁及买卖陶瓷工厂和生产线的现象愈演愈热,背后是陶瓷行业下行,市场剧烈洗牌。在一批陶瓷企业因经营不善而被淘汰的同时,又有新的经营者通过并购、租赁等方式“接盘”。特别是在一些生产优势显著、市场辐射能力强的陶瓷产区,租赁工厂或生产线的现象更加普遍。

图片

在广东产区,近年来由于市场下行、成本高企,有相当一部分陶企退出、许多生产线闲置。但广东产区生产制造的“硬实力”依旧显著,再加之“广东制造”“广东砖”的强大背书,对于其他产区掌握销售渠道的陶瓷企业,拥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近两年不少来自福建、山东、温州、江西以及广东本土的资本或企业,在广东产区寻找工厂或生产线进行租赁合作,有的通过以租代购的方式,逐步掌握了工厂的所有权……

在江西产区,也曾有不少陶企通过租赁的方式,激活了大量的闲置产能,但自去年来,由于不少闲置生产线“转锂电”后退出,相对而言,江西产区的租赁生产线现象在2023年并不突出。

在福建泉州产区,承租现象亦十分明显。多家陶瓷企业原有经营者不再从事瓷砖生产后,将生产线租赁出去。据统计,截止2022年末,泉州属于租赁生产的生产线在40条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当地产能的正常运行。

图片

 图文无关

地处华中的湖北产区,能源(烧煤)成本优势、区位优势明显,在租赁市场炙手可热,一些工厂在出现经营问题后,很快就能够找到承租方。据供应商介绍,湖北处于租赁状态的陶瓷工厂有近10家左右,有的工厂以生产线为单位,分租给不同的承租方。

经历过产业治理“阵痛”的山东产区,如今仅剩70余家陶瓷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山东产区处于租赁状态的陶瓷厂约有十来家,其中大部分是最近几年开始租赁的。

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华中,从广东到山东……细数之下,租赁工厂、生产线的模式在各大陶瓷产区均是较为普遍和常见的现象。

据《陶瓷信息》不完全统计,2020-2022两年间全国真正淘汰退出的陶瓷企业在250家左右,淘汰幅度约为25%,但这250家陶瓷企业中,又有约135家通过收购、租赁等各种方式被重新易主“盘活”,有的工厂还被易主多次——“铁打的陶瓷厂,流水的经营者”。体现在最终数据上,只净减少115家。

图片

图文无关



又有一批陶瓷厂

寻找租购方或重整投资人      


临近2023年底,又有一批陶瓷厂寻找承租方、购买方及重整投资人的消息传出。

譬如,辽宁一陶瓷厂正在寻找租购方,一条生产线的年租金不到500万元;广东新顺景陶瓷正在招募重整投资人,目前工厂的6条生产线正处于出租状态;在江西产区亦有多家陶瓷厂寻找租购方,或者合伙人入股;其它产区也有陶瓷厂考虑到近两年经营压力较大,寻找“接盘者”,将工厂整体售卖……

对于工厂方而言,近两年陶瓷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降低,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处于不赚钱,甚至亏损状态,及时退出止损,将工厂出售或出租给经营能力更强的企业,不失为明智之举。

还有的“创一代”陶瓷老板,伴随着陶瓷行业的高歌猛进,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当前的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对老板的考验和要求越来越高,奈何自己年事已高,已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带领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二代又不愿意接手,才考虑将工厂出租或出售。

还有一部分陶企工厂较多,生产线和产能规模庞大,在当前的市场下行、需求萎缩背景下,企业很难独自消化全部的产能,只能将部分工厂、生产线出租或出售……

图片

对于许多有产能扩增需要的陶企而言,当前新建一条生产线的资金门槛、政策门槛太高,动辄上亿元的资金投入,对许多资金实力不强的创业型陶企,无疑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再加之如今瓷砖的利润越来越低,投入与产出的回本周期越来越长。

与斥资建设新生产线或并购重组相比,租赁生产属于轻资产运作,与自建生产线动辄需要数千万甚至过亿的投入来说,租赁生产仅需要其约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投入便可以获得生产线的经营权。较低的资金门槛和基本不存在的财务成本,使得企业经营的压力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最近几年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在生产端最不缺的就是工厂、生产线和产能,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生产线的租赁成本亦相对较低。



有的给原生工厂注入新活力

也有的通过“低价”搅乱市场


任何事物都如硬币,拥有正反两面性。租赁生产线也同样如此。

“如果能正常运营,谁会愿意把生产线租赁给他人生产”。正如广东一陶瓷企业老板所言,出租生产线的陶瓷企业大多处在经营困境中,有的甚至还背负着巨额的债务无力偿还,租赁生产线给一些濒危的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的租赁方实力强劲,既解决了原生产企业方的管理、资金甚至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支撑着企业继续走下去,这样的租赁合作模式对被租赁厂家是一种提升,也为租赁方提供了发展平台,利于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也有许多租赁生产的企业因资金实力不足、无力创新、抗风险能力不足而掀起过分的低价竞争。这类企业的产品大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往市场,对于整体市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加剧了行业内卷和价格战,搅乱了市场秩序。

图片

湖北产区曾有陶瓷人坦陈,一些外来的租赁企业与湖北本产区的企业,存在不平等的竞争现象,有些租赁企业生产的产品低质低价,并且在生产上缺乏节能、防污、降碳、改造等设备,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同产区正常、合规经营的企业。

广东产区也有业内人士就此回应称:“一方面不排除有租赁企业或个人投机取巧,在利益的驱使下有意以低价模式切入市场;但另一方面也必须认同部分租赁方通过管理的精细化和生产的严格把握,降低了生产成本,才有了产品的降价。”他认为,这种模式或许会给一些企业造成市场冲击,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会促使部分企业强化生产管理,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