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中国西部陶瓷之都四川夹江陶瓷历史简介

陶瓷信息网2019-09-30 16:00:00
夹江县30余年来,立足优势资源、激活民间资金、培育特色产业,坚定不移的发展壮大陶瓷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双创经济、民营经济、富民经济”为一体的富民强县之路,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西部瓷都”。

●200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夹江欣然题词:“中国西部瓷都·夹江”;

●200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把中国西部瓷都列为全省重点支持的六大工业基地之一;

●2004年9月,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夹江“中国西部瓷都”称号;

●2007年列入四川省首批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

●200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基地县称号;

●2015年4月,中国西部瓷都(夹江)陶瓷产业集群被工信部授予全国第二批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单位。

夹江陶瓷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带动了能源、矿山开采、色釉料、机械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配套的产业发展壮大,吸纳从业人员10万余人,县外人员2万余名,是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劳务输入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西部瓷都·夹江”陶瓷产业集群。

一、回望发展

起步

拉开陶瓷产业发展序幕

夹江陶瓷产业从无到有,在1987年之前,夹江还没有萌芽出陶瓷产业,直到1987年,夹江县长城建筑陶瓷厂建成首条推板窑生产线,从而拉开了夹江陶瓷产业发展的序幕。

长城建筑陶瓷厂在创立初期引进乐山市清华瓷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采用手工制砖,主要生产152×152mm规格釉面砖。

直到1990年,摸索中的夹江县长城建筑陶瓷厂开始尝试隧道窑煤炭素烧和推板窑煤炭釉烧的二次烧成技术,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废品率较高。

在找出问题后,长城建筑陶瓷厂创始人陈长富把湿法生产工艺改为干法生产工艺,把隧道窑改为辊道窑,使产品合格率上升至90%以上,使企业扭亏为盈。

此时,夹江玻华公司投资132万元,引进山东的煤炭辊道窑技术,将平板玻璃厂二号炉改建为一条36m×0.98m的辊道窑,采用重庆、内江生产的60吨手动压机,生产200×100mm规格的釉面墙砖,使其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提高。

1991年,四川省夹江县玻华实业公司瓷砖厂在初尝到陶瓷带来的甜头后,开始进行先后两次扩建,使墙地砖生产线数量达到14条,并采用全自动化压机压制砖坯。

截止当时,夹江县长城建筑陶瓷厂和四川省夹江县玻华实业公司的墙地砖年产量达到42.79万平方米,这也为夹江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夹江陶瓷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夹江某陶瓷生产线(图片来源:网络)

在市场推广方面,夹江陶瓷在成都、绵阳、乐山、雅安、攀枝花等地区设有营销网点,同时产品逐步进入云南、贵州等市场,一时间夹江陶瓷的品牌影响力开始在西部诸省广泛传开。夹江陶瓷很快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形成

爆发式增长、产区“雏形”形成

长城建筑陶瓷厂和玻华实业公司大力发展建筑陶瓷获得的成功,让当时夹江县领导看到了夹江从农业县向工业强县转型的希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县委、政府的支持,地处西部的夹江也不例外。1992年,夹江县委、县政府制发《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强调“利用页岩资源巩固和发展墙地砖拳头产品优势,把建材工业培育成夹江县第一大经济产业。”

为此,夹江县委组织部先后同蟠龙乡罗华村投资430万元,创办了彩釉地砖厂,同夹江县长城建筑陶瓷厂合作投资500万元,建立夹江县蟠龙地砖厂。

此外,夹江县人事劳动局投资350万元,新办夹江美乐陶瓷公司;夹江县人大投350万元与黄土镇工业公司瓷砖厂合作创办燕山瓷砖厂。在政府相关部门资金的注入下,夹江陶瓷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图片来源:网络)

截止到1994年,夹江县陶瓷企业增加至19家,拥有陶瓷生产线39条,陶瓷墙砖年生产量达409万平方米,地砖达140万平方米。其中,玻华实业公司瓷砖年产量达到157万平方米,成为当时夹江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长城建筑陶瓷厂年产瓷砖147万平方米,位居第二。

据夹江县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994年夹江陶瓷年产值突破1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500人。

随着夹江陶瓷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当地陶瓷企业开始意识到传统生产工艺已经难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在1995年夹江县荣华陶瓷厂、夹江县万兴工贸公司从意大利引进2500吨全自动化压机。与此同时,夹江县永发建材工业公司引进干法制粉一次快烧彩釉墙地砖生产线,该生产线由国内最先进的干法制粉设备和部分进口设备组合而成,可节约生产用电67%,节约生产用水90%以上及节约生产成本20%。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1995年夹江墙砖年产量达到966万平方米,地砖年产量达到180万平方米。同时,这一时期夹江陶瓷开始由生产低档砖向生产中档砖转变,产品规格也由原来的200×100mm发展到500×500mm。

“1996年,夹江县再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13家陶瓷厂,20多条生产线,此时夹江陶企数量增加至32家,墙地砖生产线达到67条,年产量达2120万平方米,占四川省的30%,成为全省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夹江县陶瓷资深人士刘军(化名)表示,当时夹江最大的五家陶瓷企业分别是长城建筑陶瓷厂、黄土陶瓷公司、燕山瓷砖厂、万兴工贸公司和蜀峨建筑陶瓷厂。

夹江陶瓷的发展并未止步。1997年夹江陶企数量增至42家,年产值达4.18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1.3%,成为夹江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并且,瓷砖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平方米,占四川省的一半,被四川省建材局定位为“全省建筑陶瓷工业基地县”,跃居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列。

1998年,夹江县永发工业公司成为全县第一家使用天然气作为生产燃料的企业,从而打破了原来采用煤炭、柴油等高污染燃料的局面,清洁生产开始在夹江陶瓷企业中推广开来。

天然气的使用,带动了夹江产区万兴、科达、杰达、美乐、裕兴、华丽、明珠等十几家陶企采用天然气生产。截至1999年,夹江已拥有61家陶瓷企业,180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突破1亿平方米。

在夹江陶瓷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夹江陶企利用铁路交通优势,不断扩大国内销售市场,并逐步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代理商。与此同时,为做好陶瓷产业的配套服务,夹江于1999年引进资金6000万元,在黄土镇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陶瓷墙地砖专业销售市场。

(图片来源:网络)

聚集发展

“西部瓷都”成为一张闪亮名片

2000-2009年,被业内视为夹江陶瓷快速聚集阶段。在此期间,能源供给、设备更新、工艺创新、市场布局、品牌建设等成为产区发展的主流。这一阶段,夹江陶企数量猛增至95家,瓷砖生产线310条,产能达3.48亿平方米,占全省的80%,全国的12.5%。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步带动能源、矿山、色釉料、机械、市场等配套产业的发展。此时,夹江陶瓷从业人员达6万人。

2000年,夹江县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广东奥斯堡陶瓷有限公司和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的入驻,不仅给夹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亦带来先进的管理和市场推广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新中源陶瓷为夹江陶瓷发展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大都成为夹江其他陶瓷企业的高管。有业内人士表示,四川新中源陶瓷好比夹江陶瓷界的“黄埔军校”。

据西部瓷都夹江陶瓷协会掌握的资料显示,2000~2009年,夹江产区抛光砖产品深受企业追捧。新中源、新万兴(万兴工贸公司)、建辉、米兰诺、广乐、威尼、鑫鹏等陶瓷企业纷纷上马抛光砖生产线。这一次产品更新升级,使夹江陶瓷与佛山陶瓷逐步接轨。

本土陶企与外来陶企的激烈碰撞,让夹江县委、县政府看到了陶瓷产业的发展潜力,于是在2001年开始加大对陶瓷产业的培育力度,决定在新场镇征地5000亩,建立夹江县佛山工业园区。

在陶瓷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夹江陶瓷产品档次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迈进,开发出的600×600mm、800×800mm规格大颗粒仿花岗石、微粉抛光砖,先后获得ISO2001国家质量体系和ISO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此时夹江陶瓷产品品质已经开始紧追佛山。

夹江陶瓷在全国建筑陶瓷版图上亦开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1年至2008年间,夹江先后举办了三届国际陶瓷节,并于2004年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西部瓷都”称号。值此,“西部瓷都”成为夹江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

不过,在经历一轮粗放式的疯狂增长后,夹江陶瓷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因此,在2005年期间,夹江出现了16家企业兼并重组,一时间产区内一批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被兼并,在此期间,夹江陶瓷产业发展陷入低迷。随后,夹江政府于2006年颁发《中国西部瓷都夹江百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6~2010)》,并发布《关于推进陶瓷产业“1513”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

截止2009年,夹江陶瓷产业发展增速减缓,产区规模形成。产区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四川省著名商标6件,四川省名牌产品7件。

转型升级

由“量”向“质”转变

1987~2009年期间,夹江陶瓷片面追求量的增长,对质的要求不高,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周边陶瓷产区的不断崛起,倒逼夹江陶企开始意识到片面追求产量,而不注重产品质量,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对此,夹江产区政府制订并落实《西部瓷都陶瓷产业升级行动计划》、《西部瓷都经济开发区建设保障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并设立5000万元的 “西部瓷都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支持夹江陶瓷产业“脱胎换骨”,使夹江陶瓷成为四川产区转型升级的新典范。

与此同时,在提高夹江陶瓷产品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一系列举措,都昭示着夹江坚持树立陶瓷产业为主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

在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期间,广乐、香莱尔、金翔、盛世东方等一批新线项目不断开建,拉开了夹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

2011-2015年期间,夹江陶瓷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投入巨大,从硬件上为夹江陶瓷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提供了保障,而在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研发上使夹江陶瓷更能够适应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紧扣陶瓷行业的发展脉搏,让夹江陶瓷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轮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夹江淘汰落后生产线约50条,技改升级陶瓷生产线30余条。可以说,加快推进夹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为了把原本粗放的传统陶瓷生产线进行技改升级,从而减轻落后生产线对企业的拖累。

在此阶段,夹江政府为鼓励陶瓷企业打造强势区域品牌,设立了专门的奖励。同时,为了打响夹江陶瓷在区域内的品牌影响力,夹江政府于2015年10月举办了首届夹江陶瓷博览会,向外界推介夹江陶瓷品牌,让外界重新认识夹江陶瓷品牌的魅力。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围绕环保展开的产区陶瓷企业大整顿开始陆续上演,夹江产区也在2016年至2018年间迎来了史上最严厉的一次环保整顿。

2016年,夹江政府率先提出陶瓷生产燃料“煤改气”的要求,本以为此次环保整顿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所以产区内大部分陶瓷企业并未重视。

直到2017年2月,夹江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陶瓷企业停止使用煤气发生炉的通告》,要求夹江县所有陶瓷企业煤气发生炉必须在当年6月30日前全部关停,改用天然气,并要求境内所有陶瓷企业在4月前解决扬尘排放问题。夹江10余家陶企因此停产,只保留100条生产线。

进入2017年4月后,“煤改气”持续发酵。

由于夹江部分陶企未按上述《通告》要求,拆除直径在1.98m以下或自行改制的煤气发生炉,夹江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于4月12日强制关停境内多家煤制气陶瓷企业的生产线,同时还要求黄土、中兴镇一带传统高能耗、高污染型陶瓷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好停产拆除准备。

截止2017年(4月30日),夹江县已全面关停煤气发生炉271座,关停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105台,66户陶瓷企业完成“煤改气”。

(图片来源:网络)

夹江,在这一轮环保洗牌中,产区有十几家陶瓷企业被淘汰出局。同时,夹江县委政府按省、市要求,为了解决陶瓷企业绕城问题,对黄土、甘江、甘霖、焉城、木城、顺河境内陶瓷企业实施的《退城入园》行动,更是把30几家陶瓷企业划入退城范围。

截至目前,除了兴泰和、米兰诺、华丽、华宏、索菲亚等陶瓷企业积极响应政府《退城入园》的号召外,其它陶瓷企业都将面临被关停的风险。而且在退城陶瓷企业调查中发现,产区内约有不到50家陶企表示将继续从事陶瓷生产。

品牌塑造

重振“中国西部瓷都”

经历一系列的残酷洗礼后,夹江陶瓷企业元气大伤。虽然当前陶瓷行业萧条低迷的市场形势,给品牌塑造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却坚定了夹江陶企打造品牌的决心。

夹江县委政府曾多次表示,夹江作为西部瓷都,陶瓷产业仍是夹江经济的支柱产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因此,必须长期坚持树立陶瓷产业的主导地位,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是“十三五”期间夹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帮助企业解决好发展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让企业能在有利的环境下打造强势的区域品牌。

2017年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夹江技改新建高端陶瓷生产线项目32条,总投资40多亿元,淘汰落后生产线30条,新建生产线劳动生产率提高40%。

2017年,夹江陶瓷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占全县工业投资的53.7%,高档陶瓷占比提高到38%。

因此,2018年,时任夹江县长袁月表示,在陶瓷产业的发展问题上,2018年产区的重点是改造提升陶瓷产业,加快推动索菲亚瓷抛砖、华宏抛釉砖等“退城入园”项目入园,积极鼓励兴泰和生产线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加快“西部瓷都”区域品牌建设,力争陶瓷产销率保持在96%以上,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330亿元。

在夹江县委政府继续坚持“改造升级”为陶瓷产业的方针指导下。夹江陶瓷行业持续优化发展,促进产业经济结构化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陶瓷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夹江陶瓷企业家对陶瓷的敬畏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两年来的环保高压和市场经济严重下行的环境下,使企业得以生存并有序的平稳过度,目前,夹江陶瓷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很多产品甚至超过广东。

夹江西部瓷都,作为全国五大建筑陶瓷产区之一,目前拥有规模陶瓷企业49家(60个厂),生产线94条,2018年年产量4.33亿平方米;规模以上陶瓷产业实现产值146亿元,同比增长9.81%,中高端陶瓷占比提高到85%。实施陶瓷固定资产项目30个,全县陶瓷集群收益达到315亿元。完成投资23.9亿元,有8条新建生产线点火投产。

从企业的数量上看,夹江陶瓷的生产企业和生产线数量减少了,但是产能规模并没有下降,中高端产品的比重在增加。从减少的企业、生产线来看,主要是受节能环保、退城进园的推动,以及企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其中,因为退城进园政策关停的17家陶瓷厂中,有8家陶瓷企业在工业园区有新建的陶瓷生产线。

但是要想塑造强势的区域品牌,光有硬件设备还远远不够,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品牌意识。业内人士认为,打造强势区域品牌,夹江陶瓷不仅要在品质、服务方面下功夫,还要在思想上树立品牌意识。事实上,夹江拥有很好的品牌塑造底子,从1987年夹江陶瓷畅销西部诸省,到西部瓷都区域品牌塑造,已经为夹江陶瓷品牌推广做了很好的铺垫。

历程发展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夹江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因瓷而名。夹江陶瓷从1987年点燃第一把炉火,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陶瓷产业无中生有,大致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小转大”

即从小敲小打向大规模生产转变,其特征是政府出台“放水养鱼”政策,实现生产企业在地理上的简单集中,时间从1987年到1999年,陶瓷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也是首个培育成功的支柱产业;

第二个阶段是“内转外”

即从两眼向内向全面开放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的大格局转变,其特征是眉-夹-乐天然气管道开通、广东佛山陶瓷企业入驻及异地贴牌为标志,时间从2000年到2005年;

第三个阶段是“大转强”

即以规模扩张为主向量质同步提升转变,打造强竞争力的中国西部瓷都,其特征是4户企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13个,四川省名牌产品6个,8户陶瓷企业16个品牌荣获省级品牌、3户企业拥有省级技术中心,乐山市知名商标13个,时间从2006年到2010年;

第四个阶段是“低转高”

即推动陶瓷产品向中高端转型,推动陶瓷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变分散布局为集中发展,其特征为陶瓷企业通过新建、扩建和技改等方式,上马一批高档陶瓷生产线,金辉卫生洁具陶瓷、瑞丰工艺美术陶瓷项目竣工投产。

夹江县高端陶瓷产业园强势崛起,陶瓷企业逐步向经开区和高陶园区集中发展,带动上下游企业290余家,相关配套企业驻夹办事机构500余家,个体经营户5000余户,年陶瓷运输量达2000万吨,铁路运输量达250万吨,时间从2011到2017年。

第五个阶段向“品牌”迈步

夹江陶瓷产品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棒佛山现象,很多企业到佛山注册公司,夹江生产产品。近两年来,一批强势崛起的企业,推出了自己的企业在全国占据领先的品牌,时间是从2018年到现在。

目前的现状(2019年)

夹江陶瓷产业走出了一条集“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双创经济、富民经济”为一体的富民强县之路,被经济学家吴敬琏称之为“夹江现象”。

通过陶瓷企业“退城入园”以及“煤改气”专项行动,夹江县陶瓷企业从2017年年初统计的98家(含分厂)调整为现阶段的81家,生产线从152条缩减为126条,年产能从5.65亿平方米略微下降为5.58亿平方米,产能占省内的77%、西部的38%、全国的7%。

2018年,全县陶瓷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11.54%,规模陶瓷企业生产陶瓷砖4.33亿元平方米,同比增长8.3%,实现销售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9.81%,规模陶瓷企业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9.74%,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其中5-10亿元企业8家,超10亿元企业2家。

去年以来,夹江县加快推动陶瓷企业向“减量、提质、增效、入园”转型升级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夹江县陶瓷企业停止使用煤气发生炉工作实施方案》和《夹江县陶瓷企业退城入园实施方案》,成立了夹江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

以上是关于中国西部瓷都四川夹江陶瓷历史简介,以上资料作者为宁安全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