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陶瓷厂库存爆仓,销售团队却喊“没货卖”

陶瓷信息网2025-10-28 08:43:01

wps1.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在陶瓷行业,时常发生这样的现象:陶瓷工厂的仓库里,堆满了不同规格、花色的瓷砖,只有狭窄的通道可供叉车勉强通行,一些曾经被热推的流行款新品,却成了镇仓之宝,无人问津。

工厂负责人面露难色:仓库里积压的产品都快堆不下了,可销售团队依然天天抱怨无货可卖,生产线根本停不下来。

这并非孤例。在建陶行业,类似矛盾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厂家和经销商的仓库里堆满了滞销产品,而市场上真正需要的品类、花色却常常缺货,导致潜在订单不断流失。

wps2.jpg 

 

 

一边是库存爆仓

一边是没货卖

作为一个高度非标准化的行业,建陶产品在品类、规格、花色和表面工艺等方面千差万别。层出不穷的款式,虽然迎合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但也给生产、仓储和销售带来了巨大压力。

无论是工厂还是经销商,都经常面临这样的困扰:已订的产品何时能排产?积压的库存何时能清空?产品研发人员尽管频繁调研市场,试图捕捉消费趋势,但新品的开发速度仍难以跟上瞬息万变的需求。

形成这种高库存缺货卖并存的局面,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对好产品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

wps3.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厂里的研发工程师可能还在为自己攻克了某个复杂的技术难题而自豪,但终端消费者关心的只是:这个砖防不防滑?好不好打理?能不能让我的小家看起来更温馨?

厂家倾向于推广技术含量高、工艺新的产品,但这类产品往往成本高、市场接受度不确定;经销商则更青睐周转快、利润高、风险低的畅销品;而消费者则看重产品是否契合自己的功能需求和审美偏好。这三者之间的认知错位,导致厂家开发的新品,经销商不愿推,消费者不买单。

wps4.jpg 

其次,产品体系过于庞杂也是库存高企的重要原因。不少企业追求大而全的产品策略,试图覆盖所有细分市场,结果却导致产品线过长、库存结构臃肿。仓库中堆满了各类花色和尾货,一旦客户下单,又常常面临数量不足或色号不对的尴尬。

市场预判的偏差同样加剧了库存压力。旺季来临前,厂家和经销商往往选择大量备货,以防错失销售良机;然而一旦市场不及预期,高库存就会迅速转化为资金压力,拖累企业经营。

行业内不少企业偏爱追逐热门与爆款产品,容易陷入盲目跟风的困局。比如,看到行业内某类产品突然流行,立刻投入重金开发花色,并开动生产线大规模备货。结果,市场风向迅速转向,仓库里上千万元的产品无人问津。最后,为了回笼资金,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忍痛抛售,导致巨额亏损。

此外,工厂与销售也容易处于脱节状态:销售员不知道仓库里具体有什么,也不知道生产线下周会排产什么。他们只能像撞大运一样,拿着有限的几款新品样板去推销。而仓库里积压的老款,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推广和清库存机制,渐渐被遗忘。

wps5.png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库存管理能力

将成为陶企核心竞争力之一

陶瓷企业仓库爆仓却无货可卖的矛盾,本质是传统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与市场需求变化的脱节。在消费升级、市场竞争加剧的当下,企业必须摒弃以产定销的固有思维,转向以需定产的精细化运营。

要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弥合厂家、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鸿沟。生产研发环节应更多听取销售端和终端用户的意见,避免仅以技术参数为导向;营销人员在推广新品时,既要理解产品的技术亮点,也要洞察消费者的真实偏好。

同时,厂商必须强化利润导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聚焦于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爆款和利润产品。削减冗余品类、控制新品推出频率,是控制库存的有效方式。

事实上,绝大多数新开发的产品难以成为爆款,反而容易沦为仓库中的沉睡资产。只有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三方认知趋同、利益平衡的产品,才有可能实现良性的市场循环。

wps6.jpg 

随着智能化陶瓷装备的不断升级,柔性化生产正成为可能。虽然目前建陶行业还难以全面实现以销定产,但通过小批量、快转产的生产模式,企业可以在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库存风险。

此外,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行业带来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建设智能化的产销协同系统,打通工厂、区域仓、经销商与门店之间的数据链,企业可以实时掌握每一款产品的生产、出入库、库存及订单动态,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排产与科学备货,从而在根源上缓解高库存缺货卖并存的经营难题。

未来,库存管理能力将成为陶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那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高效盘活库存资源的企业,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