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从工业4.0浅谈建筑陶瓷行业发展

陶瓷信息网2019-11-27 16:00:00

最近在广州琶洲展馆举办的2016广州陶瓷工业展暨陶瓷工业4.0时代·技术研讨会——“前瞻市场,2016国际特殊墨水新突破”落幕。数字化的特殊墨水能给建筑陶瓷行业带来怎么样的变化,会上已有讨论,不在此文作过多累叙,本文仅从出现工业4.0概念以来,浅谈国内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出路。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使得国家工业竞争力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德国自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以来,工业4.0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而中国国家领导人也根据中国的特色,在国内掀起了一场供给侧改革,给各行各业淘汰落后的生产一个更加高端前卫的说法。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看我国的建筑陶瓷行业在这样新常态下的发展困局以及出路。在很久以前,许多业内知名人士就中国建筑陶瓷的产能以及需求发表了大篇幅的言论,今天,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这一观点已经是达成共识了。行业的先驱一直在宣传,我们应该提升竞争力,把中国从建筑陶瓷大国发展为建筑陶瓷强国。其实,中国是建筑陶瓷大国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是强国,这一观点目前是有争议的。有很多业内人士也各执己见,说我们的生产设备、技术都很先进,大型窑炉、大型压机、大型抛光设备、喷墨设备等等,世界上有的,我们都有了,产品品类也和世界同步。至于花色设计、喷墨等技术,是我们需求的问题,不是供应端的问题。

中国的建筑陶瓷产能已然非常强大,目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得到相应认可,但由于行业自身发展的诸多因素,使得我们只能处在行业的中下端,为他人做嫁衣而已,这里暂且不表。中国建筑陶瓷产品的物理性能以及产品品质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消费者特有的消费习惯以及营销所带来的误区共同形成的。实际上,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二十年,在突飞猛进的基建和房地产开发需求下,中国建筑陶瓷走出了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那么中国建筑陶瓷行业发展在新常态,在4.0的大潮流下,该如何继续前进呢?其实,中国更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也未必那么艰难,设计研发也并不一定像目前所处的尴尬位置一样。在展会上,从道氏的3D渗花墨水、一鼎科技的反置式抛光机、中鹏的窑炉智能化到精陶色釉料的一体喷墨机以及科达洁能等的技术创新,我们都有值得认可的优势,为我国的建筑陶瓷生产提供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我们离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的距离却还是那么遥远,为什么呢?

其问题在于行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制造业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海外许多企业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积淀工艺细节,这是我们不具备的。许多理论上和书本上所列的工艺方式、成分配比,你按照它描述的过程去做,也未必做得到。说得通俗一点,比如说炒菜,你会看到书本上的菜谱,但你并不知道大厨在哪一个节点开始加料,多少温度,怎么翻炒,炒出来的菜就大相径庭。我们能够做到的,国际市场也不一定认可,这是我们目前所处的尴尬位置。

那么在建筑业高歌猛进的时候,建筑陶瓷行业只要实行粗放的生产做法,制造廉价的大批量的产品,进行多品牌操作就可以营利。也有的企业通过控制色釉料和燃料等原料成本,或凭借对大宗商品周期性的价格把握,或通过信贷资源的掌控来降低成本,获得市场占有率和盈利。

这就是中国建筑陶瓷行业大多数企业当前所做的事情。

那么,静下心来去做研发,在生产过程中积累对工艺精益求精的经验,是否会有陶瓷企业去做呢?大家都知道研发是一个试错过程,需要付出极大成本和时间,需要大量人才。对企业来说,花大价钱请精英技术人才进行研发,试错的过程,是需要承担出错所带来的损失的。

而且,当前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够的,整个建筑陶瓷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也是不足的。当一项技术研发成果付出巨大代价取得成功后,抄袭者蜂涌而入,抄捷径而去。喷墨工艺的创新使得渗花喷墨砖的概念在最近备受关注,但在后期市场上反应如何,我们目前还不好下定论。

然后又回到工艺的问题,即使企业研发出了合适的工艺,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这是两个概念。大规模量产在不同的机器、不同的量能级别上需要成熟的技术,就是我们前者所说的长时间的积淀,然后是人的执行。工艺的每一个细节,都牵扯到一个产品最终出来是良品还是马马虎虎使用的产品。整个中国建筑陶瓷企业的管理层、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在每一个环节是否会坚持做到每一个细节无误的执行呢?

很显然,不能。当前的中国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企业家在看着金融业,技术人员时刻担心房子和股票,产业工人在愤怒中,认为工资太低。

所以,我们看到了表象,也推导出实质,那么我们的升级换代是否能够完成呢?

在漫长的经济史里,我们看到日本人的严谨精神,看到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专心于制造业,看到美国人有强大的金融体制,且自由精神激发广泛的科技创新。我们感叹德国人的制造可以用百年,日本人的制造可以用十年,中国制造可以用一年,美国的制造随时在出现惊奇的新事物。

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我们是应该继续污染大地,让雾霾实现另类公平,通过牺牲中国人的健康和赖以持续生存的环境,继续支撑和输出过剩产能?大量印钱和透支财政赤字去支撑房地产库存、高福利?

还是静下心来,改良我们的营商环境,确立让企业家精神基业常青的体系,让研发精神得到市场的敬重,让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有着职业精神的荣耀和生存背景?

(投稿人:揭英东)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