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卖瓷砖,产品和营销哪个更重要?

陶瓷信息网2019-12-03 16:00:00

陶瓷信息 | 制造业的核心,在于产品,通过产品的流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继而实现价值的传递。

景德镇的瓷器,依靠的是精湛的制造工艺,宜兴的紫砂壶,拥有独一无二的原料制备,还有赤水河的美酒、杭州的丝绸、佛山的陶瓷……无一不是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的口碑,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然而,自从中国制造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营销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就一步一步开始超越研发人员,收入比研发人员高,晋升比研发人员快,权力比研发人员大,资源比研发人员多……

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竞争逐步加剧并日渐激烈,这个时候,营销系统就成了企业的“龙头”,生产系统开始退居“二线”。

严重的产能过剩,迫使企业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营销上面来。一家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虽然很重要,但怎么样营销,怎么样把产品卖出去,把钱收回来似乎更重要。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企业高薪配置的营销人员越来越多,营销队伍越来越大。几乎每一位营销人员都常年奔波在市场一线,为达成目标而压力山大。

营销为“龙头”本没有错。但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龙头”的作用愈加显著,与研发、生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许多企业几乎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了营销系统,而对研发系统则不够重视,甚至于轻描淡写,敷衍了事。

如果说产品是制造业的枝杆,那么营销就是制造的枝叶。许多时候,枝叶已将枝杆遮挡的严严实实,甚至忘了那些浓密的枝叶是依附在枝杆上面的,出现了严重的本末倒置。

制造业的进步,靠的是不断迭代的科技创新,包括工艺、技术、原料、装备和制备过程等,只有在这些领域不断地突破、演进与迭代,才能让产品持续升级,提供给消费者越来越好、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然而,现实当中,许多制造企业却是虚火旺盛,内力不足,甚至脱实向虚,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品牌、广告、渠道、策划甚至营销模式的创新上,消费者有什么样的需求,策划人员就能提供什么样的营销文案,美其名曰抓住市场的“痛点”“热点”,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各类广告可以一掷千金,营销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然而,产品却毫无特色,更无多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过度的市场营销,过度的广告宣传,让制造业的“初心”渐失,市场变得嘈杂而又混乱。优秀的青年员工,不甘于寂寞的技术攻关,而是选择风光、高薪的营销工作,由此导致企业在生产研发领域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同质化运作,难以形成大的突破。而一旦哪家企业在某一领域有所创新,很快就会被同类企业复制和模仿,毕竟这样的创新模式成本最低,风险最小。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企业之所以营销人员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竞争激烈,供大于求,而是自身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个性、没有特色,只能靠营销人员不断地折腾才能将产品销售出去。如此,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当中,经营压力越大,越不断地投入营销费用,维持着企业的虚假繁荣。

事实上,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而好的产品带给消费者超出预期的美好体验才是真正的市场口碑,而非企业的营销噱头和广告宣传。营销奇人史玉柱曾经靠“送礼就送脑白金”赚得盆满钵满,但醒过神来的消费者,最终发现所谓的脑白金,不过是一场营销人员的精心策划,产品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几乎从未被证实。

苹果的衰落,更好地诠释了以“以产品为龙头”还是以“营销为龙头”的战略选择。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只想着不断地颠覆传统,将产品的品控、设计、技术做到极致,因此,短时间内就确立了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霸主地位,让许多“果粉”对苹果爱入骨髓;库克时代的苹果,虽然产品也有迭代与升级,但却更长于营销。虽然赚钱比乔布斯多,但却是以不断透支苹果的品牌为代价。

相比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更擅长于营销创新、模式创新,而却拙于技术创新、原始创新。市场上“种树的人少,摘果子的人多”。虽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名誉,但我们在核心技术与关键领域,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许多行业,表面上异常繁荣,但在技术创新领域却是长时间停步不前,在低水平、同质化的层面自娱自乐,甚至产品质量一度还出现倒退,导致假冒伪劣盛行,让消费者一提起某某产区的某类产品就下意识地心怀警惕,生怕一不小心就上当受骗。

营销与研发,是制造业前行的两个轮子,需要把握好其匹配度和平衡度,既不可重营销而轻产品,也不可重技术而轻市场。否则,不是翻车,就是在原地打转。

作者|王力 

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

文章来源:《陶瓷信息》第1021期03版

原标题:本末倒置的中国制造业

关注陶瓷信息网